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万合永地区铜铅锌矿找矿预测
发布时间:2020-05-17 18:17
【摘要】: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南部,行政区划大部分隶属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管辖。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镶黄旗-赤峰火山型被动陆缘上。研究区位于内蒙古硐子-汤家杖子钨、金、钼、铅、锌、铜Ⅳ成矿带,小东沟-柳条沟钼、铅、锌成矿带Ⅴ级成矿带上。目前,研究区内发现众多铜、铅锌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是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区内基础地质及矿产勘查研究程度较低,其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影响本区的进一步找矿。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较详细的阐述了万合永地区的地层格架、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通过对研究区内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图像的研究,初步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规律,确定了主要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区内多数小型矿床、矿(化)点的分布;成矿时期主要集中在中生代,矿床类型主要为热液型矿床。在此基础上,根据物化探异常及矿床、矿点、矿化点分布特征,综合考虑地层、岩浆、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和4个找矿靶区。其中籍家营子铜、铅、锌找矿靶区和岳家营子铅、锌找矿靶区最具找矿前景。
【图文】:
图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2.1 研究现状研究区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九十年代,区内地质工作才有了较大的进展,随后有不同地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研究区及外围进行了不同比例尺、不同性质和不同手段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检查工作,从多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4]。此外,有一些科研成果或专著问世[5-8]。详见以往地质工作简表 1-1。
研究区内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Ⅳ),,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Ⅳ1),镶黄旗-赤峰火山型被动陆缘(Ⅳ12)(见图 2-1);中生代-新生代受东部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属滨太平洋陆缘构造带[9]。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南侧,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P2y),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和白音高老组(J3b)。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种类繁多,以中酸性岩类为主,分布较广泛,多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侵入岩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呈现出多阶段、多期次侵入的特点。其中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尤为活跃,形成的侵入岩规模大,脉岩发育,在断裂构造发育区或地层接触带易于形成热液型矿床。研究区内主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南北、东西向。北东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晚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体的展布,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区内多数小型矿床、矿(化)点分布在其附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4
本文编号:2668968
【图文】:
图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2.1 研究现状研究区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九十年代,区内地质工作才有了较大的进展,随后有不同地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研究区及外围进行了不同比例尺、不同性质和不同手段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检查工作,从多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4]。此外,有一些科研成果或专著问世[5-8]。详见以往地质工作简表 1-1。
研究区内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Ⅳ),,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Ⅳ1),镶黄旗-赤峰火山型被动陆缘(Ⅳ12)(见图 2-1);中生代-新生代受东部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属滨太平洋陆缘构造带[9]。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南侧,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P2y),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和白音高老组(J3b)。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种类繁多,以中酸性岩类为主,分布较广泛,多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侵入岩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呈现出多阶段、多期次侵入的特点。其中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尤为活跃,形成的侵入岩规模大,脉岩发育,在断裂构造发育区或地层接触带易于形成热液型矿床。研究区内主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南北、东西向。北东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晚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体的展布,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区内多数小型矿床、矿(化)点分布在其附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邵济安;牟保磊;朱慧忠;张履桥;;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成矿物质的深部来源与背景[J];岩石学报;2010年03期
2 陈良;张达;狄永军;徐俊;王策;宛胜;来守华;;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初步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9年04期
3 邵积东;王守光;赵文涛;贾和义;王新亮;张梅;任亦萍;;大兴安岭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资源;2007年04期
4 刘建明,张锐,张庆洲;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5 王京彬;王玉往;王丽娟;;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伸展成矿系统[J];矿床地质;2002年S1期
6 程裕淇,向缉熙;再论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J];中国地质;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2668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