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巧—申扎地区阿普特期岩浆活动与成矿
发布时间:2020-05-18 08:29
【摘要】:利用1/25万区调、1/5万区调/矿调、相关科研报告、公开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及导师团队近二十年积淀的研究区年代学和岩石化学资料,在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手段,对东巧-申扎地区岩浆活动做出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基本认识:1、此次获得的班戈地区、雄梅-舍索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年龄分别123±1Ma、114±08Ma和113.49±0.87Ma,形成于阿普特期。阿普特期岩浆岩主要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些列、I-S型花岗岩类。2、研究区内,阿普特期岩浆活动最为活跃,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在结合前人成果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的基本上,系统的厘定了西藏东巧-申扎地区阿普特期岩浆岩分布,侵入岩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一线,而西北和东南地区几乎没有分布,岩体年龄集中在124-113Ma之间。而阿普特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位置相对集中,多存在于多尼组当中,年龄变化范围小,在116-113Ma之间。3、对此次研究的岩体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数据进行投图,得出采集的二期岩体样品均落在对应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范围,与野外定名一致,均属于亚碱性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结合前人资料,阿普特期所有花岗岩样品中均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a、Ti等元素,岩浆结晶之前的演化过程中发生少量斜长石结晶残留。而花岗闪长岩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较明显,岩浆结晶之前的演化过程中未发生或存在少量斜长石结晶残留。4、结合此次研究及前人资料,研究区北部出露同碰撞岩浆岩,南部则出露大面积弧环境岩浆岩。通过研究初步判定阿普特期东巧-申扎地区正处于北部班-怒洋的闭合碰撞阶段,南侧冈底斯陆块向北俯冲的阶段,并绘制构造模式示意图。5、在资源潜力分析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结合典型矿床、矿化显示以及方法异常信息,初步圈定了2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雄梅-舍索A级远景区、恐弄拉C级景区。
【图文】: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究内容撰写所涉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岩体时代的厘定,年代学研究。)岩相学研究,包括镜下特征等。)岩石化学研究,包括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构造环境判别。)矿产资源潜力分析。试技术方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及 U-Pb 定年的分选及锆石的制靶是在河北省廊坊市区域地质研究所实验测
8图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2.2 地层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及少量念青唐古拉岩群(图2-2)。其中,古生界地层包括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包括了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地层包括了新近系和古近系。各地层主要特征简述如下(岩石组合特征引自 1:25 万区调资料):(1)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上奥陶统刚木桑组(O3g)岩性稳定,厚度为 388.15m,岩性以灰色-深灰色微层、薄层、中薄层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粉晶灰岩、瘤状灰岩为主,夹页岩及泥灰岩。是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的沉积。主要在岗龙乡以东-格仁错-塔尔玛乡一线出露,与下伏柯尔多组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之间为整合接触,与上覆德悟卡下组页岩之间亦为整合接触。该组以微层、薄层灰岩、瘤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11;P612
【图文】: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究内容撰写所涉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岩体时代的厘定,年代学研究。)岩相学研究,包括镜下特征等。)岩石化学研究,包括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构造环境判别。)矿产资源潜力分析。试技术方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及 U-Pb 定年的分选及锆石的制靶是在河北省廊坊市区域地质研究所实验测
8图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2.2 地层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及少量念青唐古拉岩群(图2-2)。其中,古生界地层包括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包括了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地层包括了新近系和古近系。各地层主要特征简述如下(岩石组合特征引自 1:25 万区调资料):(1)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上奥陶统刚木桑组(O3g)岩性稳定,厚度为 388.15m,岩性以灰色-深灰色微层、薄层、中薄层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粉晶灰岩、瘤状灰岩为主,夹页岩及泥灰岩。是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的沉积。主要在岗龙乡以东-格仁错-塔尔玛乡一线出露,与下伏柯尔多组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之间为整合接触,与上覆德悟卡下组页岩之间亦为整合接触。该组以微层、薄层灰岩、瘤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11;P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浩;李才;胡培远;张红雨;李娇;;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4年11期
2 吴浩;李才;胡培远;范建军;张红雨;李娇;;西藏尼玛县塔色普勒地区去申拉组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3年07期
3 董磊;李光明;黄瀚霄;雍永源;;西藏班戈县拉青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J];地质通报;2013年05期
4 张旗;冉v
本文编号:2669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