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银川平原潜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水质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0 08:03
【摘要】:银川平原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引黄灌区之一。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该区地下水水质水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湖泊萎缩等,而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潜水而言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本文在对研究区实际野外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潜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水质评价研究,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δ~(18)O、δ~2H同位素数据及水化学数据分析可知,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单一潜水主要由基岩裂隙水补给,而南部的青铜峡河冲积扇及上覆潜水主要是由引黄灌溉水补给的;承压主要来源于地质时期降水(或黄河水)补给;地下水中氚的值随着地下水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深度越大,地下水更新需要时间越长。其补给来源不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通过水化学数据、同位素数据以及Gibbs图对潜水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水化学特征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过量的开采或排泄地下水以及过量的补充地下水;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银川平原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土壤盐分、蒸发浓缩作用、矿物的溶解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混合作用。3.利用总溶解固体(TDS)及氘盈余(d)的关系可知,矿物溶解作用对潜水TDS的贡献率要大于蒸发浓缩作用的贡献率。总体来说,矿物溶解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多层结构上覆潜水区和青铜峡河冲积扇;剩余水的份额f的由大到小的变化律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青铜峡河冲积扇和多层结构上覆潜水区,这一规律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4.单项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潜水中TH、TDS、SO_4~(2-)、Mn、Na~+、Fe~(3+)、F~-和氨氮超标率比较高,除了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污染等)。灰色聚类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Ⅳ类和Ⅴ类水仅占(38%),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及东南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沿着地下水流方向,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
【图文】: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银川平原潜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水质分析


交通位置图

地貌图,银川平原,地貌图,平原


-1 山前冲积斜平原; Ⅱ-2 冲洪积平原; Ⅲ-1-1 河湖积平原一级阶地2 河湖积平原二级阶地; Ⅲ-1-3 河湖积平原低平碱滩地; Ⅲ-1-4 扇前洼Ⅲ-1-5 黄河漫滩; Ⅳ-1 流动沙丘; Ⅳ-2 固定半固定沙丘;图 2-2 银川平原地貌图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1.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荆秀艳;杨红斌;王文科;曹玉清;;地下水饮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2 谢非;张永祥;任仲宇;王昊;冉令坦;;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3 陈陆望;殷晓曦;陈园平;;采动影响下矿区深部地下水循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2期

4 章斌;郭占荣;高爱国;袁晓婕;李开培;马志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闽江河口区地下水输入[J];水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5 郁冬梅;吴学华;崔向红;;从土壤地球化学看宁夏平罗县砷、氟中毒地方病的起因与分布[J];农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7 蓝翁驰;微量元素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苏小四,林学钰,廖资生,王金生;黄河水δ~(18)O、δD和~3H的沿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球化学;2003年04期

9 廖资生,林学钰,杜新强;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图的编图原则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李荣刚,夏源陵,吴安之,钱一声;江苏太湖地区水污染物及其向水体的排放量[J];湖泊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晓曦;采动影响下宿县—临涣矿区地下水循环—水化学演化及其混合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2 张学弟;多元统计方法与随机理论在银川平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培月;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境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晨曦;基于环境同位素的洛川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王枫;银川平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地下水年龄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王艳丽;福建省东山县地下水动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安永凯;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郑薇;生物法净化高铁锰地下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李志红;银川平原浅层地温场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邢君杰;宁夏灵武灌区农业退水水质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费智聪;熵权—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层次分析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苏耀明;基于GIS下的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2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2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