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岩石圈结构对陆内大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31 00:10
【摘要】:大地震触发前区域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构造加载而引起地表形变发生变化,当地震发生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较为明显的同震破裂,而主震结束后较长的时间里岩石圈粘弹性层仍会以粘性松弛的方式形成震后形变。余震序列往往与震后形变密切相关,而影响震后形变的因素不仅与地震发震断层和震级有关,同时与岩石圈的结构有关。大陆岩石圈结构在横向和垂向上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运动和能量调整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岩石圈结构对地震形变的各个阶段影响不同。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唐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和昆仑山大地震余震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考虑岩石圈结构垂向不均匀性对同震和震后形变的影响。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的二维粘弹塑性模型和PSGRN/PSCMP程序的半无限空间分层模型分别研究了上地壳弹性模量、上地壳弹性厚度和中下地壳粘滞性系数对地震形变的影响。综合两者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上地壳弹性模量越大,同震形变量越大,震后形变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上地壳厚度越大,震后粘性松弛引起的形变量越小;中下地壳粘滞性系数越大,粘性松弛时间越长,松弛形变速率越小。断层倾角主要影响地震的同震形变的样式和大小,低倾角断层的水平和垂直变形量均大于高倾角断层,高倾角断层会在断层附近形成凹陷区,铲型断层既具有较大的垂直同震变形,又会形成类似高角度断层的凹陷区。以山东郯城1668年大地震为例,以前人地表形变调查结果为约束,利用弹性位错理论获取了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粘弹性半无限分层模型计算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同时设置发震断层为接收断层计算了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分布,讨论了当地幔取不同粘滞性系数时对地表形变和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的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兼逆冲的性质,同震位移量巨大且能量释放较彻底;同震的破裂造成震中郯城县西北、东北和南部区域库仑应力增大,而震后形变使得这些区域库仑应力进一步增加;震后形变以及库仑应力变化达到稳定的时间取决于粘滞性系数的大小,但最终的稳定数值基本一致。
【图文】:

流程图,流程图,相关发展,弹性力学


图2-1邋ABAQUS求解流程图逡逑Fig.2-1邋The邋flow邋chart邋of邋ABAQUS逡逑2.5小结逡逑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有限元方法相关发展历程以及弹性力学上的控制方程和原理,总逡逑结了有限元方法分析问题的步骤并简要说明了邋ABAQUS有限元软件的^般流程。逡逑

龙门山断裂带,正方形区域,周边区域,青藏高原东部


生代以来发生过印支造山运动和印欧板块碰撞的新生代造山运动(Dirks邋et邋alv邋1994;邋jia邋et逡逑alv邋2006),,岩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以及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10Ma以逡逑来至少隆升5?6km(图3.1),由此形成了现今青藏高原东缘最陡的区域(Kirby邋et邋al.,邋2008;逡逑刘树根等.,2003)。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不仅位于重力梯度带上,同时也处于Moho面逡逑梯度带上,两侧地壳厚度不同。从人工地震的发射剖面来看,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为起点逡逑到四川盆地,地壳分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横向上地壳厚度的变化幅度可以达到逡逑15?20km邋左右(Wang邋et邋al.,邋2005;邋Zhang邋et邋al.,邋2009b;柳畅等,2012),水平方向上地壳厚逡逑度的不均匀性必然会对地震的形变产生影响。逡逑1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晓东;武艳强;焦明若;王海燕;;辽宁地区日本9.0级地震同震应变变化影响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2 杨成元;李哲;;锦州地震台钻孔应变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3期

3 李献智;;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1993年03期

4 李继业;龚飞;段莉莉;;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同震效应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6期

5 郝金来;姚振兴;;均匀弹性分层介质模型中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5期

6 车用太;鱼金子;刘成龙;万永芳;罗胜钦;何永清;肖振东;;差干井同震井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地震地质;2009年02期

7 朱成英;高歌;;2004年、2007年印尼两次8级强震新疆地区同震效应的对比分析[J];内陆地震;2008年04期

8 林云存;;广东信宜1、2号井水温的同震响应及机理初步探讨[J];华南地震;2012年02期

9 侯康明,雷中生,万夫岭,李丽梅,熊振;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J];中国地震;2005年03期

10 牛安福;吉平;高福旺;孟国杰;;印尼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波[J];地震;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金来;姚振兴;;均匀弹性分层介质模型中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3年

2 贾晓东;武艳强;焦明若;王海燕;;辽宁地区日本9.0级地震同震应变变化影响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王阅兵;金红林;;同震形变数据分布对反演结果影响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董杰;汪荣江;孙文科;周新;;地球层状构造、自重及曲率对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同震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袁旭东;汪汉胜;王志勇;柯小平;;唐山7.8级地震和伽师6.8级地震同震形变中模型分层和重力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广才;史浙明;;汶川地震中近场地下水位的同震响应[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马玉川;刘耀炜;滕荣荣;;汶川8.0级地震与印尼8.7级地震井水温度同震响应特征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广才;史浙明;陈睿智;王金维;;汶川地震地下水位同震变化及应变—含水介质参数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广才;刘成龙;刘春国;安明智;杨贤和;李悦;徐寅菊;史浙明;王金维;方慧娜;;从地下水同震效应角度看地震地下水前兆探索[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1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1年

10 付广裕;孙文科;福田洋一;高尚;;基于三维不均匀球形地球模型的同震位移新算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史浙明;地下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杨竹转;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3 李锋;岩石圈介质结构的不均匀性对地震同震、震后位移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宋洋;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昊;岩石圈结构对陆内大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2 石峰;同震水平缩短量的计算[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孙小龙;水位与水温对远场巨震同震响应的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4 刘灵茜;汶川地震铲形逆冲断层同震触发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8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88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