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AIAU北部陆坡层序地层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7:11
【摘要】:层序地层学作为沉积学和地层学的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其中关于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有利储集相带内砂体形态、边界的刻画,油气储层空间发育位置的预测提供有利帮助。前人主要在EU-EA盆地开展地层、构造、沉积旋回及沉积充填序列等方面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建立了较为粗略的地震层序格架,并未在研究区建立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格架;另外,研究区沉积层序的发育与构造作用、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关系尚不明确。围绕上述问题,根据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本文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在前人层序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层序边界上的反射终止关系及不整合面来确定层序界面,以海进-海退层序模式划分三级周期沉积层序;利用地震线描技术厘清层序内部的地层结构,明确层序内部地层加积、退积、进积等堆砌方式;在地震线描的基础上,依据层序内部地层顶、底面形态、厚度变化,确定陆架、陆坡、深海盆地等区域的沉积环境及相分布模式;在层序内部划分海进-海退成因单元,识别海进体系域与海退体系域,总结典型地震剖面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本文划分的沉积层序、前人识别的中中新世以来的5个区域不整合面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沉积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的关系。通过开展以上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通过反射终止分析,识别出了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的14个三级层序界面,从下至上分别为:SB1、SB2、SB3、SB4、SB5、SB6、SB7、SB8、SB9、SB10、SB11、SB12、SB13、SB14;将研究区沉积地层划分为14个三级层序,从下至上分别为:SQ1、SQ2、SQ3、SQ4、SQ5、SQ6、SQ7、SQ8、SQ9、SQ10、SQ11、SQ12、SQ13、SQ14。(2)通过地震线描技术对典型地震剖面的地层内部结构进行了梳理,研究区陆架区域沉积地层多呈加积堆砌,地震反射特征以中-低频中-强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局部呈现三角洲相短轴不连续反射特征;陆架边缘及上陆坡区域,沉积地层以海进期间的退积堆砌与海退期间的进积、下降型前积堆砌为主,地震反射特征以中-低频弱-中振幅较连续至不连续反射为主;深水区地层呈纵向加积堆砌,地震反射特征以空白反射、杂乱反射或低频弱振幅连续反射为主。(3)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大部分处于浅海陆棚、半深海沉积环境。SQ1至SQ13层序内部发育海进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西南部和东南部陆架区域,SQ1至SQ6层序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地层,西南部SQ2、SQ5层序的海退体系域中发育呈退积堆砌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东南部SQ6至SQ14斜坡区域发育向盆地方向收敛的泥质楔。海进体系域在斜坡内与陆架边缘发育呈退积堆砌的沉积地层,地震特征以低频弱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海退体系域以陆架区的加积堆砌、带加积的前积、陆架边缘的下降型前积堆砌、斜坡区域的进积堆砌和深水扇进积为主要标志,地震反射特征以低频弱-中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中中新世以来,陆架坡折线整体向北迁移。(4)将识别的层序界面和划分的沉积层序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及与其它区域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划分的三级层序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完全吻合,与邻区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曲线基本吻合,该地区的沉积层序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前人对于该地区沉积层序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控制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图文】:

时间属性,层序边界,中体,海退


;强制海退期间海平面下降开始到最低点形成强制海退楔体最低点为相对应整合面,海平面下降的最低点到海平面初始上积楔体系域(LPWST);从此,低位体系域被分解成强制海退积楔体系域;强制海退体系域的提出,取代了强制海退楔体体系域的划分推向了另一个高点(梅冥相,2010;Hunt and Tu化与沉积物供给的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旋回中的各类体系域,一升下降旋回包含海进和海退两个阶段,下降期体系域的提出形定义:高位体系域(HST)、低水位体系域(LST)、海进体系体系域(FSST)(吴和源,2011;Plint and Nummedal, 2000)。地层模式发展的同时,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应运而生,即 LS(吴和源,,2016;Shanley et al. , 1994);随着层序地层的研究不辨率与准确度成为了层序地层学发展的必要特点,在此背景下法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诞生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基准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变化来分析地层堆砌方式、沉积物沉积相序及相组合类型(汪彦等 2005;邓宏文等,2000)。

勘探现状,盆地,开域,油气资源勘探


的发展成果(吴和源,2017;李绍虎,2010;Catuneanu et al. , 20国内外研究现状IAU 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石油资源总量约 192.5×108t,量约 12.4×1012m3(朱伟林等,2009)。自 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开域中新统和渐新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截止 2004 年已发现大中型油田 10 多个,且许多已经投产(周蒂等,2011);陆坡区域目前有西部几口钻井有油气显示,但不具有工业价值,东部几口钻井有气定是烃类气体。1987 年,我国对于该盆地先后进行了重磁、多道球物理勘探,但并未对该盆地进行钻探(姚柏初等,2006;刘振湖等,2005;刘宝明和金庆焕,1997)。EA 盆地目前已发现 1 个气田源尚未发现(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浩;邵磊;张功成;陈淑慧;吴国tD;;南海始新世海相地层分布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谢晓军;张功成;赵志刚;刘世翔;王龙;兰蕾;郭佳;王一博;宋双;毕研坤;;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布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2015年01期

3 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杨光;龚婷;;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J];地学前缘;2015年03期

4 吴冬;朱筱敏;张厚和;朱茂;赵东娜;耿名扬;李维;廖宗宝;;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J];古地理学报;2014年05期

5 张功成;李友川;刘世翔;赵钊;;“源热共控”中国海油气田“近岸油、远岸气”有序分布[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5期

6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年04期

7 梅冥相;;层序地层学发展历程中的三个误判[J];地学前缘;2014年02期

8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赵淑娟;马云;王霄飞;程世秀;安慧婷;薛友辰;熊莉娟;曹现志;许立青;;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9 安慧婷;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熊莉娟;程世秀;薛友辰;马云;王霄飞;赵淑娟;;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10 熊莉娟;李三忠;索艳慧;刘鑫;余珊;程世秀;薛友辰;安慧婷;戴黎明;马云;王霄飞;;南海南部新生代控盆断裂特征及盆地群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广增;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沉积特征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徐涛玉;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张翔;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钟广法;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10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10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