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南缘白垩纪—新生代磁性地层及其地质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9.3;P597.3
【图文】:
研究区位于川西前陆盆地西南缘,大地构造背景归属于扬子板块的主体部分:四川盆地向西与松潘甘孜地块相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高陡地形梯度带——龙门山构造带。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具体大地构造单元简述如下(如图2.1):(1)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差异控制了其地表构造变形的三分性,以乐山—龙泉一带为界,向西至龙门山前缘地区,称为川西区,通常被称作川西前陆盆地。自从晚三叠世起,由于龙门山的隆升,盆地西部区域从先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发展为前陆盆地,称为川西前陆盆地,包含了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中段前缘、晚侏罗世蓬莱镇期—早白垩世龙门山北段前缘和晚白垩世—始新世龙门山南段前缘三个真正意义上的坳陷(Chen et al., 1994; Jia et al., 2006; Li et al., 2003; Meng et al.
图 2.2 研究区区域构造简图(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宝兴幅, 2002)(①老场向斜; ②银天坪背斜; ③芦山—前阳向斜; ④陈家坪背斜; ⑤雅安向斜; ⑥始阳逆断层; ⑦新开店斜滑断层; ⑧大河—青龙逆断裂)(1)老场向斜为芦山向斜西翼次一级的向斜。轴向北东 30°,中段略向西侧外凸,北段在老场一带仰起,南段转折南北向。向斜两翼不对称,北向翼较陡,最陡倾角可达 70°以上,南东翼较为平缓,一般在 18°左右,靠北西翼观音堂一带,有更次一级短轴背、向斜。核部及两翼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上灌口组棕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2)银天坪背斜同样为芦山向斜北西翼次一级的背斜,轴向北东 30°左右,北东倾伏于铜头场,向南西转折为轴向南北。西翼倾角较平缓,一般 18°至 25°,主要由白垩系下统灌口组棕红色泥质粉砂岩与泥岩构成,核部为夹关组粉砂岩。在始阳镇胜利坝一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ongbo Zheng;;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ge and tectonic-geomorphic implications[J];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5年04期
2 严亮;赵兵;周羽漩;李杨;;四川洪雅联合地区芦山组地层的发现及生物组合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3期
3 徐锡伟;闻学泽;韩竹军;陈桂华;李传友;郑文俊;张世民;任治坤;许冲;谭锡斌;魏占玉;王明明;任俊杰;何仲;梁明剑;;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4 邓宾;刘树根;王国芝;李智武;刘顺;曹俊兴;;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5 罗良;漆家福;贾东;王开;曾旭;;龙门山南段山前天全—乐山剖面磁组构研究及其对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陈祚伶;丁仲礼;;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研究进展[J];第四纪研究;2011年06期
7 唐哲民;郭宪璞;乔秀夫;;龙门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1年11期
8 李震宇;黄宝春;张春霞;;河南西南部典型白垩纪剖面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0年11期
9 李智武;陈洪德;刘树根;侯明才;邓宾;;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科学;2010年04期
10 邓宾;刘树根;刘顺;李智武;赵建成;;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应涛;龙门山构造带与川滇构造带交接关系与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谭锡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3 孟庆泉;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精细磁性地层学与沉积对构造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严亮;川西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沉积体系及古气候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乐意;青藏高原古近纪沱沱河盆地磁性地层及其古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3 郭泱泱;龙门山南段断裂带磁组构—构造研究及其应力场特征探讨[D];西北大学;2012年
4 荆显辉;塔北阿瓦特剖面磁性地层的建立及其构造意义[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杨用彪;柴北缘新近纪磁性地层年代与沉积构造演化[D];兰州大学;2009年
6 陈海霞;川西雅安地区白垩纪古环境古气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云华;中国东南地区晚白垩世沉积响应与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1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