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2
【图文】:
图 1.1 华北北部地区构造背景图灰度背景表示地形;蓝色圆点代表公元前780年至今发生的5.0级以上的历史地震,震级图例标在下方;深灰色曲线为主要活动断层,红色曲线分别代表:F1.大青山山前断裂,F2.夏垫断裂,F3.唐山断裂;黑色加粗断线勾画了①冀中坳陷、②沧县隆起、③黄骅坳陷的位置;
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6图1.2 中国东北地区构造背景图图中灰度背景表示地形;白色曲线代表海岸线和省界,深绿色曲线代表南北重力梯度带(NSGL),深红色曲线代表赤峰——开原断裂(CKF),蓝色曲线代表郯庐断裂(TLF),浅绿色曲线勾画了松辽盆地的范围,黑色曲线代表俯冲太平洋板块的等深线;红色实心圆表示深源地震;橙色实心三角形代表火山:CBV表示长白山火山,JPHV表示镜泊湖火山,WDLCV表示五大连池火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仰华;确定三维地层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J];石油物探;1989年02期
2 ;外刊题录[J];石油物探;1989年04期
3 李迪;潘纪顺;赵祥;;浅谈地震层析成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城市地理;2017年24期
4 丁安徐;;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11期
5 高星;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年04期
6 毕亚新,张家声;面向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库的设计方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5年04期
7 ;我国地震层析成像的新突破[J];中国科学基金;1993年02期
8 赵晓艾;;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库设计[J];硅谷;2009年16期
9 林小竹,金振武,钱绍新;神经网络在地震层析成像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1期
10 滕学军;煤矿巷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煤体构造[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金莉;;中国大陆及重点地区多尺度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罗炬;李志海;王海涛;;天山中东段地震层析成像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李松林;樊计昌;吴宁远;;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确定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傅容珊;黄建华;常筱华;;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反演地幔热对流模型[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杨挺;Yang Shen;Stephen Grand;;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俯冲带等海洋环境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胥颐;刘福田;游庆瑜;陈辉;;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永铭;;“地表—隧洞”地震层析成像评价隧道围岩质量应用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傅容珊;黄建华;常筱华;;地震层析成像之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模型[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傅容珊;王景峗;常筱华;黄建华;;地震层析成像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对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金莉;赵大鹏;;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层析成像及速度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石岩;中天山地幔精细结构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峰;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郑确;辽宁地区地壳三维体波速度结构与典型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D];吉林大学;2018年
3 程先琼;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幔对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王志铄;大华北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周民都;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曹令敏;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及其在金属矿复杂模型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童平;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张贵钢;青藏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及龙门山地区深部动力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王卫东;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范建柯;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锦程;东北亚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宋振东;成贵高铁隧底岩溶三维地震层析成像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3 李广;日本九州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张赛民;跨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刘芳;折射波层析成像在西安地裂缝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于更新;有限差分模拟走时波场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莘海亮;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8 金春华;地震层析成像在宁夏及邻区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迟唤昭;速度成像、微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索重辉;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728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2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