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宝鸡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01 02:24
【摘要】:六盘山-宝鸡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西南缘的交界部位,它北接活跃的海原断裂带,向南断裂带分散插入渭河盆地与秦岭北缘,西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陇西地块,东临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六盘山-宝鸡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最前缘,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因此研究该区域是认识青藏高原扩展和隆升机制及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的重要区域。本文选择六盘山-宝鸡断裂带中的五条主要断裂,对其运动学特征及新活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六盘山东麓断裂北段和南段以左旋兼逆冲运动为主,中段以逆冲运动为主,断裂总体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海家庄以北2万年以来水系左旋量为10-40 m,因此断裂北段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水平活动速率为1-3 mm/a,据前人研究结果显示北段垂直活动速率为0.9 mm/a。断裂南段1万年以来将水系左旋错断7-20 m,垂直错断2-6 m,因此固关以南全新世以来左旋走滑速率为0.7-2 mm/a,垂直活动速率为0.2-0.6 mm/a。南段探槽揭示在1180 a BP至3300 a BP之间断裂有一次快速破裂事件,与在南段发现的崩塌体的时间一致,结合历史地震考证认为,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为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发震构造。六盘山东麓断裂将背斜褶皱一翼的同一套地层总体左旋错断约4.5 km,此断距代表了六盘山东麓断裂自左旋以来的总位移量,假设断裂开始左旋后平均速率不变,结合北段和南段的平均速率,六盘山东麓断裂开始左旋走滑的时间约为2.7 Ma。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是陇县-宝鸡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最活跃的一条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兼正断主。沿断裂发现大量晚更新世第一古土壤层S1错断剖面,剖面均呈正断层特征,错断量集中在1-3 m,S1形成年龄约为距今10万年,因此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为0.01-0.03 mm/a。沿断层有一系列被断层左旋错断的冲沟,经地貌法分析,冲沟形成年龄约为10万年左右,冲沟被左旋错断70-130 m,因此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为0.7-1.3 mm/a。两段断裂间的岩桥区形成的褶皱为断裂左旋形成的总地壳缩短量,褶皱总缩短量为1 km,假设断裂开始左旋后平均速率不变,断裂开始左旋的时间约为1 Ma。大量资料表明,固关-虢镇断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结合擦痕、水系、正断层和逆断层剖面分析,认为断裂第四纪早期以左旋走滑兼正断为主,第四纪早期断层剖面继承了晚白垩纪时期形成的正断层面。桃园-龟川寺断裂与千阳-彪角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时间不清楚,根据断层擦痕和水系特征,认为桃园-龟川寺断裂为右旋走滑断裂;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认为千阳-彪角断裂上新世以来以正断层运动为主。六盘山-宝鸡断裂带内主要活动断裂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根据各条断裂左旋走滑开始时间的分析认为,海原-六盘山-宝鸡断裂带左旋运动由北西向南东逐渐进行,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该地区断裂的左旋扩展是由北西向南东进行的。其运动模式形成原因是,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远程效应达到东北缘地区后,六盘山-宝鸡断裂带西侧的次级块体陇西地块依次向北东、东、南东三个方向运动推挤造成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2
【图文】:

地形图,青藏高原,地形图,断层


西北大学博士论文该假说认为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第一个阶段是高原岩石圈的地壳与地幔由于持续的印欧碰撞发生了水平向的缩短。第二个阶段则由于均衡补偿作用导致碰撞区的地壳在地表形成高原或山脉,而在深部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了较高密度的山根。第三阶段由于温度较低的高密度山根与温度较高的软流圈物质接触而引发了对流失稳,导致了岩石圈山根被部分或全部剥离,继而使得软流圈的荷载力远低于浮力,造成了高原地表的快速抬升。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由于深部岩石圈的持续对流剥离和地表的东西向拉张以及部分火山岩浆活动,在高原内部自西向东逐渐形成近南北向的地堑及正断层 [England and Houseman, 1986; Molnar et al., 1993]。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展布,绪论


第一章 绪论外已有大量学者通过基础野外地质调查填图与地层年代测试相结合,以及大地测量等手段,在该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张培震等., 2003; 袁道阳等, 2004;郑文俊, 2009; Yuan et al., 2013; Zheng et al., 2013a; 李新男, 2014; 李新男和李传友,2015; Lei et al., 2016; 俞晶星, 20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玉;高锐;高建荣;徐啸;王海燕;黄兴富;李文辉;李洪强;;综合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构造形变及其构造成因独特性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6期

2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3 刘兴旺;袁道阳;吴赵;王朋涛;;六盘山断裂带活动性差异及其对六盘山隆升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4 李小强;王军;熊仁伟;范鹏举;杨攀新;张海峰;冯敏杰;任金卫;;六盘山地区河道陡峭指数对隆升速率差异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16年02期

5 李智超;李文厚;李永项;李玉宏;韩伟;闻金华;陈萌;秦智;;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J];古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6 李新男;李传友;;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的特征滑动行为[J];地震地质;2015年02期

7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2014年03期

8 王伟涛;张培震;郑德文;庞建章;;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J];地学前缘;2014年04期

9 俞晶星;郑文俊;雷启云;邵延秀;葛伟鹏;马严;李又娟;;阿拉善地块南部雅布赖山前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意义初探[J];地震地质;2013年04期

10 王东;张快乐;李伟;;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年代学研究[J];西部资源;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新男;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

2 俞晶星;阿拉善地块南部构造活动及其对周边地块相互作用的响应[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3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4 郑文俊;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活动构造图像及构造变形模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5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广良;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7 李传友;青藏高原东北部几条主要断裂带的定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8 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9 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婉桢;利用大地测量资料研究六盘山断裂及其邻区块体运动与断层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6年

2 李新男;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与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3 王师迪;六盘山西南缘构造隆升史[D];西北大学;2014年

4 石卫;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5 史志刚;六盘山地区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大震危险性趋势判定[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2736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36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