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2段储层微观用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19:42
【摘要】:本文以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为研究主体,通过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及X衍射等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综合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油水相渗以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定量化的探究了西山窑组西2段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内流体的渗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微观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模拟分析。取得以下成果:(1)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西2段储层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12.23%),磨圆中等偏好,碎屑颗粒之间主要呈点—线接触;孔隙度平均为12.39%,渗透率平均为3.31×10-3μm2,储层物性整体偏差。(2)研究区西2段储层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孔、凝灰质溶孔和长石溶孔;主要发育的喉道类型为片状—弯片状喉道,部分发育点状喉道;本区毛管压力曲线以Ⅱ类和Ⅲ类为主;孔隙半径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121.17μm-156.73μm),平均为144.82μm,喉道半径的分布差异较大(0.52μm-4.91μm),平均值为1.508μm,喉道的发育程度对于研究区储层储渗能力的控制作用要明显强于孔隙发育对其的控制作用。(3)通过油水相渗实验将储层相渗曲线划分为Ⅰ、Ⅱ、Ⅲ类,其所代表储层的渗流能力依次变差;储层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48.42%,整体属于较好—中等级别。(4)通过不同孔隙类型真实砂岩微观驱替实验,可知粒间孔型样品以网状驱替为主,水驱波及面积中等偏差,驱油效率中等,微观剩余油类型主要为小范围的绕流剩余油;溶孔—粒间孔型以均匀驱替为主,驱油效率高,微观剩余油类型以卡断的油滴状剩余油和驱替死角的角隅剩余油为主。微孔型主要为指状驱替,驱油效率低,微观剩余油类型主要为大范围的绕流剩余油。(5)经过储层综合分类,Ⅰ类储层的储渗性能最好,水驱效率高,但在研究区分布较少,且大部分区域目前已被水淹,剩余油挖潜的潜力较低;Ⅱ类和Ⅲ类储层的储渗能力整体表现为中等偏差,水驱效率中等,但受益于平面上分布范围较广,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力目标储层;Ⅳ类储层的储渗能力整体较差,水驱效率低,不具有剩余油挖潜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TE3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实验分析,统计表,工作量


图1-1技术路线图逡逑1.4完成工作量逡逑

沉积背景,地理位置,区域,马朗凹陷


92e逦93#逦94e逦95°逡逑图2-1三塘湖盆地地理位置图(据谢继荣)逡逑1.2区域沉积背景逡逑侏罗系为三塘湖盆地内沉积最为发育的阶段之一。该沉积期,盆地气候由千旱炎渐转变为温暖潮湿,沉降的中心位于条湖凹陷和汉水泉凹陷,马朗凹陷内下侏罗统

井位图,标志层,地层对比,剖面


逦94e逦95°逡逑图2-1三塘湖盆地地理位置图(据谢继荣)逡逑2.1.2区域沉积背景逡逑侏罗系为三塘湖盆地内沉积最为发育的阶段之一。该沉积期,盆地气候由千旱炎热逡逑逐渐转变为温暖潮湿,沉降的中心位于条湖凹陷和汉水泉凹陷,马朗凹陷内下侏罗统缺逡逑8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亮;朱亚林;闫昭圣;吴汉宁;;环境扫描电镜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6年06期

2 胡淑琼;丁圣;;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J];石化技术;2016年03期

3 曹雷;孙卫;盛军;沈孝秀;霍磊;;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微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年01期

4 明红霞;孙卫;张龙龙;王倩;;致密砂岩气藏孔隙结构对物性及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以苏里格气田东部和东南部盒_8段储层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2期

5 WANG Zhiwei;LE Shuangfang;WANG min;;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Reservoir Based on the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Method[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5年S1期

6 胡勇;郭长敏;徐轩;焦春艳;闫永强;;砂岩气藏岩石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3期

7 吴浩;牛小兵;张春林;冯胜斌;郭英海;刘锐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3期

8 郎东江;伦增珉;吕成远;潘伟义;孙爱军;;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参数核磁共振实验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年02期

9 张抗;门相勇;;中国未开发石油储量分析和对策[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5期

10 张伟鹏;邵心敏;张伟;张超;;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杰;李银花;;东濮凹陷深层气藏储层分类标准及储层综合评价[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建军;刘先贵;胡雅衽;张盛宗;;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赵永刚;陈景山;赵明华;;沉积岩(物)数字图像粒度分析的一种新方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时建超;牛圈湖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产能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师调调;华庆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高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解伟;西峰庆阳区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任晓娟;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迅;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微观地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5年

2 沈孝秀;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X_2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5年

3 禹圣彪;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任大忠;低渗—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12年

5 严鹏程;白豹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李恒双;大庆外围油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孙玉平;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李海波;岩心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9 胡志明;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743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3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