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环境记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6.21
【图文】:
2014; Liu et al., 2007; 杨作升 等, 1992)。然而,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图1.1 东海位置图Fig. 1.1 Loca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1.1 末次盛冰期长江古河道作为世界性大河,长江在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历史演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Macklin and Lewin, 2015; Zheng et al., 2013; Zong et al., 2007)。末次盛冰期,随着全球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全球陆架区广泛暴露,河流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陆架沉积作用 (Li et al., 2014; Maselli et al., 2014; Menot et al., 2006)。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在嵊泗海域发现珍贵的淡水资源,解决了邻近区域人类生产发展所需
如果长江古分支河道向南发育,则势必影响东海内陆架的沉积过程,并反映在位于东海内陆架的沉积岩心记录中。图1.2 末次盛冰期长江古河道在东海陆架的空间展布,修改自 Yang et al. (2015),末次盛冰期古海岸线数据来自 Li et al. (2014)Fig. 1.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palaeo-channels on the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which are modifiedfrom Yang et al. (2015). The palaeo-coastal lin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re from Li etal. (2014).
古海平面重建 (Tanabe et al., 2010)。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多来自稳定陆架的沉积记录十分必要。在陆架硅酸盐系统中,恢复古海平面,首先要确定与古海岸线相关的沉积环境,如潮坪沉积环境和盐碱滩沉积环境等 (Barlow et al., 2017;Stattegger et al., 2013; Hanebuth et al., 2009)。潮间带沉积环境位于最大高潮线和最大低潮线之间,且该沉积环境可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发生侧向迁移 (Fan, 2013;Hanebuth et al., 2009; Walsh and Nittroues, 2004),因此,潮间带沉积物深度及相关的准确测年数据可用来恢复古海平面。位于温带的中国东部边缘海陆架区域自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Zang et al., 2016),并沉积大量河流所携带的泥沙(Liu et al., 2018a; Li et al., 2014)。更为重要的是地球物理资料和沉积记录揭示出在新仙女木事件前后(14.0-10.0 kyr BP),大量的河流输沙量和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上升共同导致了潮间带沉积环境在研究区广泛发育 (Feng et al., 2016; Xu etal., 2016; Liu et al., 2010a)。因此,巨厚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成为恢复古海平面变化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桂海,Jame M.Brooks;三维全扫描荧光法探讨长江口邻近陆架有机沉积物来源[J];沉积学报;1989年01期
2 俞立中,张卫国;沉积物来源组成定量分析的磁诊断模型[J];科学通报;1998年19期
3 黄永中;罗雄明;王建华;;海洋沉积物来源链霉菌属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4 袁晓茂;;海洋沉积物来源分类的初步探讨评(奎年)Ph.H.Kuenen的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分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0年01期
5 胡思谊;曾志刚;殷学博;朱博文;方雪;齐海燕;;冲绳海槽岩心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指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年01期
6 程昕;尼罗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物来源和沿岸土壤流失的特例[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8期
7 朱桂海,Jame M.Brooks;碳同位素质谱法探讨现代海洋有机沉积物来源[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8 贾松伟;韦方强;;利用磁性参数诊断泥石流沟道沉积物来源—以云南蒋家沟流域为例[J];泥沙研究;2009年01期
9 徐兆凯;崔镇勇;林东日;李铁刚;李安春;;日本海西南陆坡对马暖流影响下的全新世沉积物物源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10 陈义华,汪永进,肖家仪;江苏_6港潮坪的形成条件及沉积物来源[J];江苏地质;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涛;解习农;王振峰;李绪深;张迎朝;孙志鹏;张道军;;南海西北部深水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物来源与演化[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9 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张俊辉;夏敦胜;李冠华;刘宇航;冶伟峰;;基于κ-T曲线干旱区高山泥炭磁学性质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江;末次盛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吕华华;赤道北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易文利;有机质对磷素在沉积物—水—沉水植物间迁移转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勋;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效能及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许佳霖;渔业养殖对沉积物中汞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2 李晓峰;河套盆地山前平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砷的控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3 陈锦山;基于环境磁学的长江干流沉积物来源及组成变化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真祥;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ALI AHMED ALI ALMATARI;南海北缘深水陆坡沉积物来源及机制—BY7-1-1井碎屑物源示踪[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6 严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7 潘增耀;胡尖山—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3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