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09:31
【摘要】:松坪沟区域受多期地震作用,特别是1933年叠溪地震对松坪沟区域地形地貌、地质灾害造成很大影响,形成十多个地震堰塞湖,也因此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滑坡,该高位滑坡瞬间摧毁坡脚的新磨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直接导致叠溪—松坪沟景区至今仍是关闭状态。松坪沟景区是九环线西线上第一个省级风景区,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地震破坏遗址之一、国内著名的红叶观赏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素有“三沟九海十四景”之称。松坪沟景区的优美景色因地震而生,而同时因为地震产生的还有各类地质灾害,加上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在该区域,景区的可开放性以及基于地质环境对区域规划科学性及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松坪沟区域地震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尺度的风险评价为目的,遵从工程地质学、统计学、人文地理学的思想与原理,通过现场踏勘、遥感解译、资料收集整理、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实现不同破坏程度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赋存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分析对研究区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现场调查,查清了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所赋存的地质环境背景。特别是厘定了研究区最主要的地震构造——松坪沟断层的发育情况、整理了1933年叠溪地震孕育的地质灾害等情况;(2)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根据现场踏勘,按照地震对地质体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将研究区地质体分为三类:第1类为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堆积体(滑坡、崩塌)、第2类为有地形变形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潜在灾害点(不稳定斜坡)、第3类为未发生地形变形或未调查到变形迹象的地质体。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在灾害类型、平面分布、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且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松坪沟断层影响强烈,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断层下盘效应、距离效应等影响明显;(3)松坪沟单体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前两类灾害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单体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Ⅰ(低度)、Ⅱ(中度)、Ⅲ(高度)、Ⅳ(极高)均存在。其中,Ⅰ(低度)风险灾害点有5个,占总数的25%,Ⅱ(中度)风险灾害点有5个,占总数的25%,Ⅲ(高度)风险灾害点有9个,占总数的45%,Ⅳ(极高)风险灾害点有1个,占总数的5%。风险等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带来损失大小的综合体现。Ⅳ(极高)风险灾害点为两河口村上和尚寨不稳定斜坡,应对Ⅲ级及以上风险等级的灾害点进行严密监控,防止灾害损失的发生和扩大。(4)松坪沟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第3类未发生地形变形或未调查到变形迹象的地质体,着眼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区中、低度风险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1%,高、极高风险区域占9%。研究区大范围面积属于低度风险区,其次是中度风险区。中度风险性区域沿松坪沟主沟和S448线分布,穿插出现高度和极高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主要出现在从松坪沟沟口至桦子林段以及刁公寨至墨石寨段。(5)松坪沟景区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景区可开放评价及建议风险评价的直接作用是为区域规划建设服务。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对于已建设投入运营的景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整体偏高,若不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景区不能对外开放;对于拟开发建设的景区,应在严密的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松坪沟景区的扩大开发;对于已形成的居民聚集地和居民点,部分区域风险等级较高,应密切监测区域地质变形、考虑移民以防止重大灾难性事故。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9;P694
【图文】:

影像,影像图,无人机,影像


新磨村地区影像图对比

技术路线图,景区,风险评价,发育分布


坪沟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坪沟景区单体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坪沟景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坪沟景区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景区可开放性评价线循先归纳后演绎的哲学思路,通过前期地质调查、现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归纳总结松坪沟地区地震地质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地震对研究区地质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于 3 类不质体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再结合人文地理于风险评价,评估松坪沟景区是否可对外开放,对区建议,实现风险控制,完成松坪沟地区的风险管理研的技术路线图主要如图 1-2:

茂县


茂县地貌类型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武夷新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J];低碳世界;2015年36期

2 江旭;姜飞飞;;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J];管理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3 唐亚明;冯卫;李政国;孙巧银;;滑坡风险管理综述[J];灾害学;2015年01期

4 牛彦波;宫阿都;尹晓天;方媛妍;王丽;;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穆棱市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年03期

5 尚志海;刘希林;;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关键问题探讨[J];灾害学;2014年02期

6 郭晓晶;何倩;张冬梅;许金芳;贺佳;;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确定科技评价指标权重[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0期

7 雷建成;高孟潭;吕红山;亢川川;陈鲲;;四川及邻区抗倒塌地震区划图编制[J];地震学报;2011年02期

8 黄远中;;城市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管理[J];大众科技;2010年08期

9 李渝生;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损毁城镇的震害效应与重建选址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10 熊卫兵;石长礼;周新权;;软土地区盾构越江隧道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聂春龙;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王小群;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环境地质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孙峥;城市自然灾害定量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5 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卓沁;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河流地貌及其活动构造指示[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2 薄峰;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D];长安大学;2014年

3 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魏亮华;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实践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5 谭梦;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凌云;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的模糊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蔡晶晶;昆山市花桥镇土地开发岩土工程适宜性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鸽;北川县擂鼓镇灾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秦立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与体系[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程光伟;薛城电站风险分析与保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8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8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2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