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二维地震资料、测井、完井、地质资料,运用地震软件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剥蚀量恢复、埋藏生烃史、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分析,研究了构造对安泽地区3号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安泽地区发育正断层48条,逆断层4条,断层断距在30-140m之间,走向多为NE-SW,倾角在30~o-65~o之间;背斜8个,向斜5个,叠置分布在安泽中部地区,走向以NE-SW和NNE-SSW为主,褶皱多属于直立水平褶皱;陷落柱共有25个。根据坍塌程度来说,安泽地区陷落柱主要以半截柱和下伏柱为主。安泽地区自燕山期构造抬升地层总剥蚀量在1800-2900m之间,剥蚀量与总体呈西高东低。安泽地区在T-J时期剥蚀量在400-650 m之间,J-K时期剥蚀量在950-1600m之间,K-Q时期剥蚀量在450-750m。安泽地区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印支期为近似南北走向的挤压应力场,形成WE向褶皱;燕山期为NW-SE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形成走向多为NNE-SSW褶皱为主;喜马拉雅早期为NW-SE方向的拉伸应力场,形成走向多为NE-SW正断层;喜马拉雅晚期为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抬升剥蚀;该区的煤层埋藏史成W型,经历两个主要生烃阶段,主要生气期是第二次生烃阶段的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阶段,而主要逸散期是喜马拉雅早期的伸展构造应力场阶段。安泽地区3号煤层的含气量一般在7.18-23.85m~3/t间,平均含气量约为16.3m~3/t。安泽地区大部分断层形成于白垩纪到古近纪之间,且都具有较好的侧向封堵能力;断层在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垂向封堵性差,煤层气在该期主要处于逸散状态;断层在喜马拉雅晚期表现为垂向封堵性与煤层气含气量成线性关系;断层现今整体的垂向封堵性都很好,断层对煤层气含气量影响微弱。1km之内是断层对煤层含气量的可控范围。安泽地区同一断层的上升盘的煤层含气量比下降盘的煤层含气量少5m~3/t。断层上升盘比下降盘保存条件差,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小,泊松比大。地堑、逆断层是良好的储气环境,地垒则是煤层气逸散环境。安泽地区褶皱的向斜轴部煤层含气量大于两翼煤层含气量,两翼煤层含气量大于背斜轴部煤层含气量,陷落柱的附近煤层含气量普遍较低。安泽地区的上覆有效地层厚度与煤层气含量有正相关关系,上覆有效地层厚度越大,煤层气含量越高;现今埋深大于900m和最大埋深大于3200m的地区含气量普遍高于平均含气量,是较好的保存煤层气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沁水盆地构造图(改自王辉,2016)
安泽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改自杨克兵等,20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波;张遂安;李晓友;赵洋;王玫珠;胡秋嘉;刘忠;曹海霄;王潇yN;;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3期
2 王志强;陈斌;马星华;;广西陆川-博白成矿带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钨钼成矿作用[J];矿物学报;2015年S1期
3 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J];西北地质;2015年02期
4 刘大锰;李俊乾;;我国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王鹏;方家虎;;煤系地层中的陷落柱地震数值模拟[J];煤炭与化工;2014年05期
6 申瑞屏;史桃桃;李永军;;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4年03期
7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4年01期
8 王猛;朱炎铭;李伍;钟和清;王义海;;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李章林;吴冲龙;张夏林;邵玉祥;张志庭;杨树华;何赵云;;煤炭三维地质建模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10 王怀勐;朱炎铭;李伍;张建胜;罗跃;;煤层气赋存的两大地质控制因素[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常乐;地震波场构造导向滤波关键技术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749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