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映秀地区震后泥石流敏感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3
【图文】:
等地质灾害强烈活动的关键因素,每年雨季发生的地质灾害都会给灾区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映秀地区尤为突出(唐川,2009)。2010 年 8 月 14 日的强降雨过程致使位于映秀镇的红椿沟泥石流暴发,岷江主河道被沟道冲出的大量物源形成的堆积体所堵塞,使得岷江改道而冲入映秀的新镇,引起映秀镇的洪水灾害:灾害让映秀镇 13 人死亡、另外有 59 人失踪,受灾害群众 8000 余人被迫离开家乡转移避险。位于映秀镇附近的红椿沟等地区暴发特大型泥石流,几年来各类强降雨导致泥石流的暴发已致使上万数量的人员伤亡、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以及大量房屋道路损毁随之而来(唐川,2011);渔子溪流域也是震后泥石流活动的重点区域,S303 映秀段公路先后被损坏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冲出堵塞河流致使新映秀镇被洪水掩埋;其中以肖家沟最为典型,肖家沟在 2010 年 8 月 14日因暴雨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一次冲出物方量约为 6.5 105m3,造成 S303 公路中断,堵塞渔子溪(张钰,2014,崔鹏,2008)。映秀地区震后一直以来不断受着各类地质灾害威胁,给当地居民及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如图 1-1),因此,本文选取渔子溪下游与银杏乡至映秀镇的岷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其进行震后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与分析十分必要。
2.1 环境概况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研究区地处四川省汶川县耿达乡至映秀镇一段渔子溪流域及银杏乡至映秀镇一段岷江流域,地理位置 103°15 ~103°32 E,30°9 9~31°10 N。其东边为都江堰市、西边为卧龙自然保护区、南边为漩口镇、北边为汶川县城威州镇。研究区中心映秀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途径其位置的主要公路有国道 213、省道 303 和都汶高速,是自成都去往黄龙九寨和四姑娘山等著名风景区的必经之路。研究区渔子溪上游自耿达乡沿流域至映秀镇汇入岷江,长度约为 35km,而自银杏乡由北向南流经研究区的岷江,长度约为 22km。研究区总面积为 498km2,见图 2-1。区内沟谷数量较大,水系发育,呈树枝状。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过渡地带,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与后山断裂带(茂县-汶川断裂)穿越区内,裂隙发育,使得岩体破碎不稳定,地质活动频繁,是研究地质灾害的典型区域。
研究区地处于高低山河谷区域,地形整体起伏较大,整体海拔高程趋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海拔达到了 4140m,而海拔最低的地区高程仅为800m,且部分泥石流流域内的相对高差同样较大,介于 0.85-2.48km 之间。区内包含共计 38 条泥石流沟,沟道纵比降差异较大分布于区间 9 ~210 范围,沟壑密度介于 0.21~2.33 之间,同样,流域面积差异明显,在 0.64km2~33.09km2不等。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控制着其地貌特征,河谷深切现象明显,基本上表现为“V”形谷,且泥石流沟道的形成区和流通区也多数为“V”形。研究区内阶地发育明显,映秀镇所处区域为岷江和渔子溪的一级阶地,地势相对平坦,沿着两条干流上游方向至渔子溪耿达地区和岷江银杏乡,地势阶地发育,为二级阶地。研究区内山高坡陡,流域内坡度均有较大的区域,且部分泥石流沟为极陡型泥石流沟,如此陡峻的地形奠定了滑坡等松散堆积体转化为泥石流的启动物源的基础,加大了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概率。2.1.3 地层岩性概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钰;陈晓清;游勇;李昆;;汶川地震后肖家沟泥石流活动特征与灾害防治[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5期
2 刘洋;唐川;李为乐;钟华介;黄伟;陈海龙;王金亮;唐宏旭;;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群发性泥石流物源敏感性分析[J];灾害学;2013年02期
3 夏添;常鸣;;改进逻辑回归方法在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3年02期
4 陈晓清;游勇;崔鹏;李德基;杨东旭;;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新技术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刘清华;唐川;常鸣;余斌;;汶川地震强震区映秀地区泥石流的危险性[J];山地学报;2012年05期
6 方苗;张金龙;徐tq;;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兰州市滑坡灾害敏感性区划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6期
7 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J];山地学报;2011年04期
8 唐川;李为乐;丁军;黄翔超;;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2010年06期
10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添;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预警减灾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杨鑫;基于3S技术的汶川强震区潜在突发性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国超;强震区汶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彭昌翠;汶川地震区映秀至耿达公路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苗雨;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杨秀梅;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