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堵江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2
【图文】:
1 引 言2图1-1 研究区地质构造图(据张岳桥等,2016修编)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试验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堵江滑坡的地貌效应、灾害意义、环境效应以及和构造活动、古气候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以典型堵江滑坡——扣山滑坡为例,结合测年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启滑机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3图1-2 川西北断块区构造纲要图研究意义(1)本文系统总结了岷江上游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发育分布特征,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时间、滑坡坝保留时间、诱发因素、滑坡规模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堵江滑坡的地质意义的初步探讨研究,对此后区域内堵江滑坡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2)深入分析了岷江上游扣山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时代以及形成机理,对区域内成兰铁路的地质选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1.2
坝事件(图 1-3,图 1-4),包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亚山脉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周缘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G Scarascia-Mugnozza et al., 2011)。图1-3 全球堵江滑坡分布图(基于350个案例)(据Ermini L et al., 2002)图1-4 全球堵江滑坡主要分布国家(基于1239个案例)(据M.Peng 修编)1513 年瑞士南部 Ticino 河堵江滑坡溃坝,由此产生的洪水席卷了瑞士城市 Biasca,造成下游 35 公里范围内约 600 人死亡。1841 年巴基斯坦,因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发生岩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2 杨志华;兰恒星;张永双;郭长宝;;强震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7年05期
3 殷跃平;王文沛;张楠;闫金凯;魏云杰;杨龙伟;;强震区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特征研究——以四川茂县新磨滑坡为例[J];中国地质;2017年05期
4 王旭光;李传友;吕丽星;董金元;;龙门山后山断裂中段汶川-茂县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析[J];地震地质;2017年03期
5 陈剑平;李会中;;金沙江上游快速隆升河段复杂结构岩体灾变特征与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4期
6 张岳桥;李海龙;李建;;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6年04期
7 张永双;郭长宝;姚鑫;杨志华;吴瑞安;杜国梁;;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J];地球学报;2016年03期
8 陈丹;傅荣华;约其阿光;;地震在滑坡体上的响应形式研究:以苦地瓜子滑坡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9 王小群;王兰生;;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徐则民;刘文连;黄润秋;;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J];第四纪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俊峰;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何玉林;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小群;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环境地质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艳豪;岷江上游理县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年代学和地震事件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朱俊霖;岷江上游地区阶地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郭晓光;大渡河流域石棉—泸定段大型古滑坡与河谷侵蚀的孕生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韩蓓;基于GIS的岷江上游汶川—叠溪河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原俊红;白龙江中游滑坡堵江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严容;岷江上游崩滑堵江次生灾害及环境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杨文光;岷江上游阶地沉积记录与气候环境变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8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