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堵江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3:20
【摘要】: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自晚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区内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且强度大,导致在地质历史上形成大量堵江滑坡。本论文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之上,结合野外调查、岩土力学试验、地质测年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堵江滑坡的地貌效应、环境效应以及与古地震古气候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以扣山滑坡为例,结合地质测年、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启滑机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岷江上游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1)岷江上游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其中滑坡293处,崩塌110处,泥石流71处。(2)滑坡集中发育在岷江干流、支流两岸和公路边坡,多发生于千枚岩、板岩、中厚层粉砂岩、黄土地层中,发育的优势坡度为20~45°。(3)研究区崩塌主要发育于高陡岩质边坡、黄土陡坡、公路开挖陡崖地段。(4)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激增为震前的3.1倍,其中崩塌为震前10.1倍,滑坡为震前2.6倍,泥石流为震前2.6倍。(2)按时间序列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堵江滑坡分为四期:晚更新世时期堵江滑坡、全新世时期堵江滑坡、古代堵江滑坡和近现代堵江滑坡。堵江滑坡诱发因素以地震和降雨为主,地震堵江滑坡以大型-巨型滑坡为主,降雨诱发的堵江滑坡主要以中型-大型滑坡为主。地质历史时期的堵江滑坡集中发育于15~25ka BP,堵江滑坡群发事件与该时期构造活动诱发的强震事件有关;17世纪以来堵江滑坡集中发育于三个时间点:分别对应1786年泸定-康定Ms 7~3/_4级地震、1933年叠溪Ms 7.5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表明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群发性的堵江滑坡往往与强震事件有关。(3)岷江上游扣山滑坡的形成与茂汶断裂24ka BP左右活动诱发的强震事件有关,滑坡体积1.5~1.8亿m~3,曾堵塞岷江,形成堰塞湖。扣山滑坡强震诱发过程可分为坡体后缘震动拉裂、软弱层(千枚岩)顺层滑动、前部“锁固段”剪断、溃滑震动堆积四个阶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潜在滑移面,根据坡度可将滑移面分为三段:陡立后缘面、中部顺层滑移面和坡脚锁固段剪断面;(2)监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均存在滞后效应,在地震波输入15s之后加速度值才开始逐渐增大;地震加速度对坡顶、坡肩孤立突出部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且竖直加速度放大效应要大于水平加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2
【图文】:

地质构造图,张岳,堵江,发育特征


1 引 言2图1-1 研究区地质构造图(据张岳桥等,2016修编)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试验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堵江滑坡的地貌效应、灾害意义、环境效应以及和构造活动、古气候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以典型堵江滑坡——扣山滑坡为例,结合测年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启滑机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断块区,川西北,构造纲要图,堵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3图1-2 川西北断块区构造纲要图研究意义(1)本文系统总结了岷江上游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发育分布特征,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时间、滑坡坝保留时间、诱发因素、滑坡规模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堵江滑坡的地质意义的初步探讨研究,对此后区域内堵江滑坡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2)深入分析了岷江上游扣山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时代以及形成机理,对区域内成兰铁路的地质选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1.2

滑坡分布,堵江,个案,滑坡分布


坝事件(图 1-3,图 1-4),包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亚山脉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周缘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G Scarascia-Mugnozza et al., 2011)。图1-3 全球堵江滑坡分布图(基于350个案例)(据Ermini L et al., 2002)图1-4 全球堵江滑坡主要分布国家(基于1239个案例)(据M.Peng 修编)1513 年瑞士南部 Ticino 河堵江滑坡溃坝,由此产生的洪水席卷了瑞士城市 Biasca,造成下游 35 公里范围内约 600 人死亡。1841 年巴基斯坦,因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发生岩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2 杨志华;兰恒星;张永双;郭长宝;;强震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7年05期

3 殷跃平;王文沛;张楠;闫金凯;魏云杰;杨龙伟;;强震区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特征研究——以四川茂县新磨滑坡为例[J];中国地质;2017年05期

4 王旭光;李传友;吕丽星;董金元;;龙门山后山断裂中段汶川-茂县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析[J];地震地质;2017年03期

5 陈剑平;李会中;;金沙江上游快速隆升河段复杂结构岩体灾变特征与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4期

6 张岳桥;李海龙;李建;;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6年04期

7 张永双;郭长宝;姚鑫;杨志华;吴瑞安;杜国梁;;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J];地球学报;2016年03期

8 陈丹;傅荣华;约其阿光;;地震在滑坡体上的响应形式研究:以苦地瓜子滑坡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9 王小群;王兰生;;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徐则民;刘文连;黄润秋;;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J];第四纪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俊峰;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何玉林;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小群;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环境地质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艳豪;岷江上游理县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年代学和地震事件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朱俊霖;岷江上游地区阶地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郭晓光;大渡河流域石棉—泸定段大型古滑坡与河谷侵蚀的孕生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韩蓓;基于GIS的岷江上游汶川—叠溪河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原俊红;白龙江中游滑坡堵江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严容;岷江上游崩滑堵江次生灾害及环境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杨文光;岷江上游阶地沉积记录与气候环境变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8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8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