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镰刀湾地区长6油藏有利区筛选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30 16:27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境内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内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是长庆油田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镰刀湾地区长6油藏,大路沟—镰刀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盆地的构造运动特点为:整体抬升、整体沉降,盆地内断层不发育,也无大型的基底隆起,且沉积环境保持长期持续稳定,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本次对大路沟—镰刀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藏的沉积体系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物性特征以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有利区预测,为研究区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长6油层组自下而上分为长三个砂层组,并进一步划分为长6_1~1、长6_1~2、长6_1~3、长6_2~1、长6_2~2、长6_2~3、长6_3~1、长6_3~2八个小层,在进行地层对比剖面分析之后,认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各小层厚度变化小,分布稳定,连续性好。经过沉积背景分析发现,大路沟—镰刀湾地区长6储层沉积时期为湖盆衰退期,结合沉积相标志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确定大路沟—镰刀湾地区长6油藏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三种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和支流间湾;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储集层的骨架砂体。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细砂岩,碎屑组分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碎屑颗粒分选、磨圆中等,颗粒的接触方式主要为点-线接触。填隙物主要为粘土类和沸石类,填隙物成分以绿泥石和浊沸石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平均孔隙度为11.02%,平均渗透率为1.49×10~(-3)μm~2。研究区长6油藏为岩性油藏,油藏的分布范围受岩性和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主体部位,平面上沿水下分流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具有多期成藏、相互叠置的特点。最后结合研究区各项研究成果,对长6油层组的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共筛选Ⅰ类有利区2个,Ⅱ类有利区2个,Ⅲ类有利区1个,本文主要对Ⅰ类有利区进行了储量计算,预测储量共计358.2×10~4t,油气资源较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思路图,研究技术


3.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运用沉积学理论确定了大路沟-镰刀湾地 6 油层组的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类型,并通过单井相、连井相、平面相研究对相和砂体在垂向上和横向上的特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确定水下分流河道 6 储层的骨架砂体。4.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宏观物性特征、微观结构特征以及成岩作用进行分析终完成了储层的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好、中、差三类。5.进行油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确定研究区长藏属于岩性油藏,其油藏的分布范围主要受岩性和沉积相带的控制。6.结合研究区各项研究成果,对长 6 油层组的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

长庆油田,位置图,资料


2.1 区域地质背景多斯盆地是我国形成时期最早的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是被渭河断陷、吕梁山、河套断陷、银川与六盘山断陷环绕的广陕西、甘肃、宁夏三省,整体轮廓近似为矩形特征,面积约 25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内部的构造活动微弱,没有大型的断期稳定为特征,地层产状较平缓[13],是一个大型多旋回沉积盆为东部宽缓、西部陡窄的不对称大向斜构造[14],具有整体抬升、沉积特征,盆地内地形坡度宽缓、接触整一[15]。基地为刚性沉积基底,是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岩系组成-中新生界的地台型沉积盖层,沉积岩厚度约 5000-10000m。根以及盆地的基底性质,将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包含伊盟隆起、西隆起、天环拗陷、陕北斜坡和晋西挠褶带的六个构造单元。本论-镰刀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隶属长庆油田采,面积为 661km2(图 2-1)。

井位图,井位图,泥岩,深灰色


富县组三叠系延长组第五段T3y5长 1灰白色的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质泥岩,炭质泥岩的互层,普遍夹煤层及煤线湖盆消亡第四段T3y4长 2 浅灰、灰绿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深灰色、灰长 3色粉砂质泥岩、泥岩、页岩第三段T3y3长 4+5 泥岩、页岩及炭质泥岩,含凝灰质较少逐渐萎缩长 6 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长 7 油页岩、泥岩夹薄层凝灰岩 强烈拗陷第二段T3y2长 8 深灰色、黑色泥页岩夹少量砂岩。上部相对较粗;以砂岩为主,下部较细,以泥、页岩为主湖盆扩张长 9第一段T3y1长 10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中粒长石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浅灰色长石粗砂岩及深灰色、暗紫色泥岩湖盆形成纸坊组本次研究以延长组长 6 油层组作为目的层段,工区井位图如图 2-2 所示,全区约 200 余口井,基本上均匀分布,其中西南部井位最密集,探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胡作维;贺静;袁效奇;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重矿物的成岩作用[J];古地理学报;2015年01期

2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3 白玉彬;赵靖舟;方朝强;刘鹏;;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1期

4 赵靖舟;白玉彬;曹青;耳闯;;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6期

5 许琳;张春生;周永霞;耿燕飞;向茜云;;大路沟二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微观特征[J];吐哈油气;2011年04期

6 胡友洲;李文厚;李克永;李宏伟;;镰刀湾探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特征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马静辉;王小宁;;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长6储层特征[J];现代矿业;2010年12期

8 李克永;李文厚;陈全红;张龙;杨维磊;;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延长组浊沸石分布与油藏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峰;田景春;范立勇;陈蓉;邱军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对印支构造运动的响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6期

10 苏本勋;张宏福;Sakyi Patrick Asamoah;秦克章;汤艳杰;英基丰;肖燕;;Garnet-Spinel Transition in the Upper Mantle: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谭聪;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古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范萌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3 魏登峰;鄂尔多斯盆地P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吕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彦龙;大路沟地区长4+5、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郑天厚;绥靖油田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3 周黎霞;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目标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4 刘飞;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综合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5 郝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段—长2段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克永;陕北镰刀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樊婷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韩会平;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D];长安大学;2005年

9 杨金龙;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李霞;富县探区上三叠统长6段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775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5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