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柴达木盆地典型流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3:26
【摘要】:柴达木盆地地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交通枢纽。盆地内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目前盆地内供水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进一步研究盆地内地下水循环模式及演化规律,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盆地内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围绕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系列项目为依托,在充分收集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四个典型流域的代表性剖面,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地质、水文地质分析刻画典型流域的地下水水循环模式,利用剖面的数值模拟并结合水化学同位素资料揭示不同模式下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特征,开展典型流域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对比分析,并结合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建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流域内地下水形成与演化是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地下水形成与分布,含水层介质的异质性控制了地下水流系统的级次性,包气带和界面动力学过程强化了地下水与大气和地表水系统之间的耦合,控制着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强度,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天然条件地下水形成与演化的格局、方式与强度,使得地下水文过程更加复杂,并在现代水问题中起着主导性作用。2、各流域内河流地下水从上游至汇水中心,受到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含水层岩性特征的控制和影响,完成河流与地下水多次转换,根据河流地下水转化特征总结了四种地下水转化模式。在四种模式内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的级次性特征主要受到河流-地下水转化的影响。3、地形差和沉积岩相共同决定着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在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的水动力驱动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现出水平和垂向上的规律分布,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格局。其中参与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循环的水量是最多的。4、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下水补给由线状或带状补给转化为面状补给,地下水排泄由天然排泄转变为天然-人工排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少和一系列生态效应。5、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减少,对于依靠局部地下水流系统排泄而维持的绿洲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将造成较大的威胁。对于盆地内水资源补给特点和利用现状,主要建议采用农业灌溉节水的方式减少灌渠引水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1
【图文】: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交通位置图

气温图,柴达木盆地,风力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2 气象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南方海洋的经长途跋涉不易到达。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 200 毫米递减到西北 15 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 30-40%,最小可低于 5%。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 7-9 月,占到全年的 90%左右。盆地年均温均在 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年温差可达 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 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 0℃以下。风力强 8 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 25-75 天,西部甚至可出现 40 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柴达木盆地,蒸发量,气温图,蚀积


柴达木盆地图多年平均降雨、蒸发量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曼菲;孙蓉琳;梁杏;;通量上边界渗透系数随埋深增加指数衰减的地下水流系统[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4期

2 李萍;魏晓妹;降亚楠;冯东溥;;关中平原渠井双灌区地下水循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8期

3 牛宏;梁杏;张人权;;通量上边界与水头上边界方法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孙一博;王文科;段磊;张春潮;王宇航;;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3期

5 谭毅;;柴达木盆地水系、地表水资源及其特点[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年04期

6 赵振;陈惠娟;;青海省德令哈市尕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治理勘查方案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14年01期

7 侯光才;尹立河;苏小四;王冬;张俊;;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驻点的理论与实际意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1期

8 张俊;侯光才;赵振宏;尹立河;王冬;;基于剖面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流系统结构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典型剖面为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年02期

9 梁杏;牛宏;张人权;刘彦;靳孟贵;;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及其转化与控制因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郑国保;张源沛;孔德杰;朱金霞;;不同灌溉定额对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俊;;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水流系统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威;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尚海敏;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段东伟;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形成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吴明亮;基于砂槽模型的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朱谱成;鱼卡河中下游鱼卡—马海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李倩睿;乌兰盆地地下水数值仿真模拟及可持续利用[D];长安大学;2015年

5 王宇航;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和水循环模式[D];长安大学;2014年

6 张j;乌兰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郑昊安;节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8 钱永;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78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8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