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下坂地墓地出土人类遗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6:16
【摘要】:本文研究材料为新疆喀什地区下坂地墓地出土的人类遗骸。下坂地墓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乡辛迪村和下坂地村境内。墓地因大部分位于下坂地村境内而得名。2001年,为配合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之—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喀什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对分布于塔什库尔干河南、北两岸水库淹没区内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并于2003年及2004年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两次发掘包括小型墓地14处,墓葬178座。其中150座墓葬有墓室或者遗物,其余28座地表仅有封堆,无墓室,也无遗物。目前,该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已经出版。下坂地墓地的150座墓葬,分为青铜时代、汉唐时代和明清时代三个时期。本文的主体研究围绕其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也最完整的青铜时代AⅡ墓葬区人骨材料展开。拟从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病理学等学科的学科视角,对AⅡ区出土的人类遗骸样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参考。本文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下坂地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理进行相关说明。第二章为性别、死亡年龄及人口统计研究。采用法医人类学的鉴定方法,对27例个体进行性别、死亡年龄的鉴定,预判平均死亡年龄和生存年龄等基础数据,编制该人群的简略生命表。经推算,该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3.93岁。由于标本保存的限制在统计中并没有加入婴幼儿个体。第三章为颅骨的测量性状基础数据。通过对颅骨测量性状数据统计及形态特征分析得出下坂地青铜组男性颅面形态特征为:长宽比例上的中颅型与长颅型结合:长高比例上的正颅型与高颅型结合;宽高比例上的狭颅型占优;面颅形态上,阔额型、中上面型、中鼻型结合阔鼻型、低眶型与高眶型各有一定比例的出现。面部垂直方向的突出程度中等。女性个体在颅面部特征方面与男性基本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颅型更短、额型较宽、眶型略低。通过标准差、平均标准差百分比、平均变异度系数三种方法对其种系纯度检验,即使考虑到人群来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影响,仍可将下坂地青铜组居民,作为一个同种系人群进行后续研究。第四章为颅骨测量性状的比较研究。本文选取了12组青铜时期人群的颅骨测量性状作为对比数据,通过均方根值、欧氏距离系数及聚类分析三种方法,得出下坂地青铜时代组人群与洞室墓组、木椁墓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古DNA全基因测序结果不谋而合。推测下坂地青铜时期人群可能来源于此文化地区。而后又选取了9组铁器时代人群对比组与之比较,发现下坂地青铜时代人群与铁器时代人群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无法找出其流向。第五章为古病理研究。下坂地墓地AⅡ组居民口腔健康状况欠佳。该人群的齿尖磨耗率,与年龄结构不成正比。在排除了营养、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痕迹这一现象,可初步判断该人群存在牙齿的工具性使用。其它可观察到的口腔疾病包括:根尖脓肿、牙釉质发育不全、牙结石、牙周炎等。根尖脓肿作为一种进行性疾病,往往发展为根尖脓疡。有的瘘道甚至与上颌窦相通。目前尚可见的骨质创伤多发现于颅面部。骨瘤、骨膜炎等感染类疾病偶有发现。关节的增生随年龄性变化有一定的出现率。病理现象的分析结果,也提示该人群内部及与其他人群之间,存在暴力冲突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后通过对下肢肢骨形态的研究,本文推测该人群中可能存在骑乘行为。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推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8;Q981
【图文】:

地理位置,绪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水库淹没区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绪论1.1 下坂地墓地概况下坂地墓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乡辛迪村和下坂地村境内。因大部分墓地位于下坂地村而得名[1]。2001 年,为配合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之—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喀什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对分布于塔什库尔干河南、北两岸水库淹没区内的遗址进行了调查,掌握了该墓地的基本情况。

古代居民,年龄段,死亡率,人群


不能据此判断该人群的性别比例。但如果将所获样品以随机抽样原则为前提来分析,该人群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2、墓地中各年龄段的个体均有一定比例,表明该墓地人群并没有按照是否成年对埋葬区进行分配。该人群中婴儿的死亡率占比为 39.66%,婴儿之外的未成年个体死亡率占比共为 8%。以目前的测试分析手段,尚不能判定造成这种未成年人高死亡率的原因。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低下,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3、结合病理学的判断分析,在人群中没有发现砍伤、砸伤等创伤有很高的出现率。基本可以排除该人群中存在高比例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在后文的分析中,将以该人群的个体均为正常死亡做为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4、图 2.1 更直观地表现了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布。

年龄分布,年龄段,死亡率,男性


图 2.2 下坂地墓地 AⅡ区古代男性各年龄段死亡率、下坂地墓地 AⅡ区女性死亡年龄分布性个体 12 例。其中 8 例死于青年期,占比 66.67%,3 例个体死于壮年25%,1 例个体死于中年期,占比 8.33%。各年龄段具体死亡率见图 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秋荣;;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J];西部考古;2013年00期

2 魏东;曾雯;常喜恩;朱泓;;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创伤、病理及异常形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米夏艾勒·舒勒茨;泰德·H.施米特·舒勒茨;巫新华;王睦;;新疆于田县流水墓地26号墓出土人骨的古病理学和人类学初步研究[J];考古;2008年03期

5 陈靓;;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墓地出土人头骨研究[J];考古;2003年07期

6 陈靓;新疆石河子南山石堆墓人骨的种系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1期

7 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J];考古学报;1990年03期

8 韩康信;潘其风;;新疆昭苏土墩墓古人类学材料的研究[J];考古学报;1987年04期

9 吴忠国;塔什库尔干地理概述[J];新疆地理;1983年02期

10 朱泓;;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相关问题[J];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宁超;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赵永生;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张林虎;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山;喇嘛洞墓地三燕文化居民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颖;伊犁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出土颅骨人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张建波;新疆于田流水墓地青铜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8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8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