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上游南坝—水晶河段滑坡危险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7 14:23
【摘要】:涪江上游南坝-水晶河段地处四川绵阳西北部,受松潘地震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十分发育,而且区内降雨比较集中,常诱发大量的滑坡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对该河段河谷地貌演化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显著。因而,查明该河段滑坡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对研究区滑坡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基于ArcGIS软件,采用AHP-CF法构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从而完成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区分区,取得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⑴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总体地势为北西高、东南低,以中高山~高山地貌为主。区域出露地层变化较大,从元古界前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地质构造方面,主要发育南坝断裂、青溪断裂和虎牙关断裂等,以及一系列褶皱构造。⑵通过对研究区内157处滑坡发育规律研究分析,其规模以中-大型为主,干流线密度为0.67个/km,滑坡密度达3.33个/100km2。在此基础上,对区内滑坡分布规律(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和发育特征(形态规模、物质组成、现今活动性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统计分析。⑶对研究区内典型滑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区内滑坡发育规律,选取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岸坡结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等,其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诱发因素,其他因素则为内在因素。利用ARCGIS平台,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滑坡分布的贡献率,得出研究区滑坡在高程1000~1500m,坡度15~30°之间,坡向正南方最为敏感,滑坡在地层岩性为软弱岩类中发育密度最大,此外,顺向坡中发生滑坡数量居多。⑷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将研究区滑坡主要成因机制类型分为五种:蠕滑-拉裂型、滑移-拉裂型、拉裂-顺层滑移型、倾倒(弯曲)-拉裂-滑移-拉裂复合型、阶梯状滑移-拉裂型。⑸通过构建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客观因素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AHP-CF组合法对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区划。评价结果表明,地层岩性、岸坡结构、河流水系和降雨等影响因素对滑坡灾害易发性贡献率相对较大。根据几何间断法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危险性等级,分别为极高危险区[0.0064~0.5761]、高危险区[-0.2711~0.0064]、中危险区[-0.4063~-0.2711]、低危险区[-0.6836~-0.4062]。此外对评价模型合理性进行ROC曲线检验,检验结果AUC值为88.36%,表明模型评价精度非常高,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对研究区滑坡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2
【图文】: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自然地理及工程环境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1 地理位置及交通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在行政区域上主要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在属于长江的二级水系-涪江上游河段,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1 59′~33 103 43′~105 00′。研究区东部与广元青川县连界 65km,东南与江 50km,南部与绵阳市北川县连界 76km,西边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km,北部与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连界 40km,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连界 50至西北最长处 120km,西南至东北最窄处 45km,幅员面积 4709km2。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点:南东地区降水多,北西地区降水少;山地多(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内),河谷地区降水少。从地理分布显示出:降坡多,背风低山谷底因属于雨影地区,降水量少;迎风坡降水量一般随增加,但当大气所含水分释放到一定程度后,虽海拔继续增高,降水也,甚至还会减少。境内近十年平均降水量为 840.8mm,多年各月平均降 月份最多,为 210.8mm,以 12 月份最少,为 2.1mm;从 1 月到 7 月降递增,从 7 月到 12 月降水量逐渐递减,这充分反映降水量的一个周期年降水量分布见图 2-2。
图 2-3 区域水系分布图域地质背景域地形地貌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地带东缘,总体地势表现渐降低,起伏突出。摩天岭横亘境内西北部,走向呈东西向;南部,走向呈东北向;岷山南段末端延伸于境内西部地区,走总体属于中低山~高山地貌,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低山,境内最高海拔 5588m,位于西北部岷山主峰雪宝顶,于区内南部的南坝镇涪江河谷,两地海拔相差近 5000m。区上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 90%,群山起伏,连绵逶迤,峻岭构成典型的山高谷深山地地貌景观。
本文编号:2784116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2
【图文】: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自然地理及工程环境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1 地理位置及交通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在行政区域上主要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在属于长江的二级水系-涪江上游河段,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1 59′~33 103 43′~105 00′。研究区东部与广元青川县连界 65km,东南与江 50km,南部与绵阳市北川县连界 76km,西边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km,北部与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连界 40km,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连界 50至西北最长处 120km,西南至东北最窄处 45km,幅员面积 4709km2。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点:南东地区降水多,北西地区降水少;山地多(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内),河谷地区降水少。从地理分布显示出:降坡多,背风低山谷底因属于雨影地区,降水量少;迎风坡降水量一般随增加,但当大气所含水分释放到一定程度后,虽海拔继续增高,降水也,甚至还会减少。境内近十年平均降水量为 840.8mm,多年各月平均降 月份最多,为 210.8mm,以 12 月份最少,为 2.1mm;从 1 月到 7 月降递增,从 7 月到 12 月降水量逐渐递减,这充分反映降水量的一个周期年降水量分布见图 2-2。
图 2-3 区域水系分布图域地质背景域地形地貌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地带东缘,总体地势表现渐降低,起伏突出。摩天岭横亘境内西北部,走向呈东西向;南部,走向呈东北向;岷山南段末端延伸于境内西部地区,走总体属于中低山~高山地貌,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低山,境内最高海拔 5588m,位于西北部岷山主峰雪宝顶,于区内南部的南坝镇涪江河谷,两地海拔相差近 5000m。区上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 90%,群山起伏,连绵逶迤,峻岭构成典型的山高谷深山地地貌景观。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立明;雅鲁藏布江卧龙至直白河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4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8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