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喀纳斯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阿尔泰山南坡570年来的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0-08-18 15:29
【摘要】:亚洲内陆干旱区地域广阔,降水稀少,生态脆弱,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制约。对这一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的认识不仅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千年来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深刻,各种研究资料最丰富。对北疆来说,不仅有观测资料以来的观测站点分布少、观测历史短,而且历史文献资料也很匮乏,近千年来的代用指标重建记录主要以树轮为主且重建序列超过500年的很少,其它记录虽然也有,但是相对来说较少,如果要更深入的理解这一时期该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就需要更多的代用指标记录提供更加更丰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本文基于喀纳斯湖湖滨29 m水深处获得的81 cm岩芯,在陆生植物残体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利用陆生C3植物残体δ~(13)C序列经过大气CO_2浓度校正,探讨过去近570年区域温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粒度数据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端元模型提取对环境信息敏感的组分并分解出4个端元,主要根据3个代表粗粒组分的端元讨论570年来的湖区的水动力变化特征。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从570年来的δ~(13)C变化来看,本文δ~(13)C序列很好地记录了阿尔泰山脉南坡对气候变暖的响应。19世纪前期以来温度在冷暖波动中持续上升;20世纪是近600年来最暖的一个世纪。这种温度变化特征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冰芯、湖泊沉积物和树轮重建的温度记录以及周边地区的温度记录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多代用指标集成重建温度也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岩芯顶部的δ~(13)C序列表现出降温的趋势,这与近十几年来北半球许多地区出现的增温停滞现象以及喀纳斯湖邻近气象站的器测资料中表现明显的降温趋势相互印证。2.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粒度敏感组分,结果显示粗粒组分是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进一步地,利用端元分析模型分解出4个端元,其中EM1为细粒组分,EM2、EM3和EM4均为粗粒组分。通过对EM2、EM3和EM4的变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水动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众数粒径最大的端元4在1450-1490 AD的40年中平均含量最高,其它时间段含量很低;众数粒径次大的端元3在1470-1800 AD之间平均含量最高,在1800-1950 AD之间平均含量次之;众数粒径更小的端元2在1800 AD以前含量低,之后含量明显增加。小冰期之前和小冰期之后的现代暖期以细粒组分EM1为主,其它组分很少。说明小冰期时粒度明显变粗,指示这一时期水动力强度较大。小冰期内部的水动力强度也有分异,表现为小冰期前期水动力最强,中期次之,后期较弱。水动力强弱主要反映了降水的变化,其影响因素可能主要与NAO以及ENSO有关。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该区域在过去570年来表现出冷而湿的小冰期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67;P512.2
【图文】:

路线图,路线,喀纳斯湖,年代框架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喀纳斯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阿尔泰山南坡 570 年来的气2 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即利用 5 个 AMS14C 年代数据和贝叶度模型建立岩芯 KNS15E 的年代框架,利用有机碳同位素和粒度指标去 570 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位置,阿尔泰山,阿尔泰,喀纳斯湖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喀纳斯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阿尔泰山南坡 570 年来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泰山位于亚洲中部, 呈西北-东南走向, 长约 2000 km,横亘于国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之间(图 2.1)。中国境内部分位于阿尔泰长达 500 km,西部宽,向东逐渐变窄,高度也逐渐降低;从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 4 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友谊峰(4374 m a.s.l.)是阿尔泰山的最高峰,也是阿尔泰作用中心(江合理,2012)。

示意图,垂直自然带,阿尔泰山,友谊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喀纳斯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阿尔泰山南坡 570 年来的气土,高山冰沼土及原始土(袁国映,1986)。以地貌、气候、植物及土为基础,在阿尔泰山南坡,形成大致十个垂直自然带,分别为永久冰雪,高山寒冻垫状植被、苔藓、地衣原始土带,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圆藓冰沼土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色针叶林土带,山地寒温带草原-和山地温带半荒漠草原-棕钙土带,高山寒冷草甸-高山草甸土带,亚高甸-亚高山草甸土带及山地寒温带草甸-黑钙土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棕色土带(图 2.2)(袁国映,1986)。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的乔木树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云杉、疣枝桦等灌木有蔷薇、忍冬等,主要的草本植物有绣线菊、针茅、蒿属、苔草、,林地内地表附生大量苔藓,裸岩面上有大量地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方IC;;仙气缭绕的新疆喀纳斯湖[J];环境;2018年01期

2 刘军;;北疆风光[J];当代劳模;2015年08期

3 伊阳;;冬日喀纳斯 那个纯美千年的冰雪奇境[J];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03期

4 子彦墨翡;;蓝色的喀纳斯(组诗)[J];参花(下);2018年04期

5 岩上松;;冬季到喀纳斯去看雪[J];新疆人文地理;2018年01期

6 刘河山;;山水契合的神灵(组章)[J];诗选刊;2018年05期

7 康剑;;策马行走喀纳斯[J];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01期

8 安石榴;;大鱼[J];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22期

9 陈远鸿;;追光逐影喀纳斯 策马大美新疆,找寻人间净土[J];城市地理;2017年01期

10 袁彬;;喀纳斯湖[J];中学生百科;201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艳华;;“养”出新疆最美“会客厅”[A];养护与管理2014年第3期(总第37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橘子;大数据下的乡村旅游趋势[N];中国文化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栗美霞;错峰出游正当时[N];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

3 记者 章轲;中俄天然气管道或穿过新疆喀纳斯湖区[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李晓玲;喀纳斯湖怪激活北疆旅游[N];经理日报;2004年

5 王健 刘强 姜玲;喀纳斯景区用上了长明电[N];阿勒泰日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 张周来;挑个属于自己的“旅游蛋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曹志恒报道;喀纳斯湖怪:究竟是不是大红鱼?[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耿锐斌;“湖怪”:“生存”在传闻里的动物?[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旅游业兴旺发达[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朱彤;风景这边更好[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玉慧;喀纳斯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阿尔泰山南坡570年来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8年

2 MAMYRAIKHAN YERBOLAT;新疆喀纳斯旅游景区协同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3 邢春雷;新疆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地表岩石至大侵蚀速率及其影响因素[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4 李吉庭;新疆喀纳斯湖冰物理力学参数及冰面承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6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96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