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莱州湾汇水区蒸散量及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估计

发布时间:2020-08-21 08:57
【摘要】: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洋与陆地之间水量及物质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陆地和海洋两种驱动力的作用,海底地下水排泄可分为来自陆地的海底地下淡水排泄(SFGD)和海洋驱动下的循环海水排泄(RSGD)。海底地下淡水排泄和循环海水排泄增加了海水中溶解物质的数量和种类。海底地下淡水排泄作为陆地向海洋的净输入项,也增加了海水的体积。莱州湾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起黄河入海口,东至龙口屺姆角,海岸线长度319.06公里,是一个半封闭海湾。莱州湾汇水区是由汇入莱州湾的大小河流流域组成,自西至东一共11条河流流域,流域面积33537.83平方公里。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莱州湾地区的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很大,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以莱州湾汇水区为研究对象,计算莱州湾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并分析莱州湾汇水区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水均衡原理和表面能量平衡理论计算了莱州湾东岸、西岸和南岸的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以及莱州湾汇水区蒸散量,并分析了莱州湾汇水区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ENVI软件结合SEBS程序、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站气象数据计算了莱州湾汇水区2006到2015年十年期间的每月的蒸散量数据和NDVI数据,并将计算所得的蒸散量数据运用到水均衡模型中计算莱州湾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经过研究分析发现:1、蒸散量的大小除了受到植被、气压、气温、风速、湿度等影响以外,还受降水量和人类农田灌溉的影响。在空间上,沿海地区蒸散量大,内陆平原区由于大量的农田覆盖,受作物生长的影响,蒸散量季节性差异比较大。2、莱州湾汇水区NDVI年变化出现双峰值的规律,分析原因是该区域农作物一年两熟制度导致植被规律性变化。3、莱州湾多年平均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为2.32×10~7m~3/d左右,其中,莱州湾南岸多年平均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为1.94×10~7m~3/d;莱州湾西岸多年平均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为2.31×10~6m~3/d;莱州湾东岸多年平均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为1.50×10~6m~3/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1;P731
【图文】:

地图,地图,年平均气温


图 2-1 交通位置图(来自谷歌地图)2.2 气象特征研究区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受季风的影响,研究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雨少风多,气温回升较快,是干旱频发的季节;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偶尔也会受到台风的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降水量急速减小,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盛行偏北风,雨雪较少。根据 2006 年到 2015 年的气象数据统计结果,研究区多年年的平均气温在 13-15℃之间,其中,东岸年平均气温最高为 14.43℃;西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次之,为 13.84℃;南岸平原区的年平均气温在 13.39℃左右,位居第三;山区的年平均气温最低,为 13.05℃。年平均湿度在 63%左右,年际差异不大,年内各月差异相对较大。研究区各分区年平均风速

水系分布,水系分布,莱州湾,气象站


图 2-2 研究区水系分布图2.5 莱州湾汇水区分区莱州湾汇水区指的是黄河以南(不包括黄河在内)所有汇入莱州湾的河流流域构成的区域。可将莱州湾汇水区分为莱州湾西岸地区、莱州湾东岸地区、莱州湾南部平原区和莱州湾南部山区。分区依据:1、按流域分区;2、按气象站数据的全面程度分区;3 按照地形地势分区。莱州湾汇水区蒸散量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气象数据和气象站的高程数据,在计算蒸散量的 SEBS 程序中,需要手动输入的气象数据有平均气温、平均本站气压、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另外,还要保证从 2006 年 1 月份到 2015 年 12 月份的气象数据都是完整的,气象站在研究区各分区的分布尽量保证分布均匀,气象站站点要能代表分区的气候特点。根据以上条件,选定了垦利气象站、龙口气象站、潍坊气象站和沂源气象站的气象数据

地图,流域划分,面积


图 2-3 流域划分图根据水经注万能地图下载器的测量面积功能,分别测了莱州湾汇水区四个分区的面积,西岸地区面积为 2893.66km2、东岸地区面积为 2273.46 km2、南岸平原区面积为 19792.87km2、南岸山区的面积为 8577.84 km2。统计结果及各分区的面积比例如表 2-1:表 2-1 各分区面积及所占比率分区 面积/km2面积比例/%东岸 2273.46 6.78西岸 2893.66 8.63南岸平原区 19792.87 59.02南岸山区 8577.84 25.58全区 33537.83 100.00由表 2-1 所示,研究区总面积为 33537.83km2,其中南岸平原区面积最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群;;论海洋文化理论构建与北部湾海洋文化战略——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李海龙;王学静;;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6期

3 李兵;;山东省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03期

4 卜庆伟;李福林;陈学群;林琳;;莱州湾东岸海底地下水来源判别及量值估算[J];海洋科学;2013年11期

5 LI HaiLong;JIAO JiuJimmy;;Quantifying tidal contribution to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 A review[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25期

6 王昊鹏;宋凤斌;赵凯;;针对植被虚拟仿真的LAI反演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3期

7 曹剑峰;王凯军;姜纪沂;冶雪艳;;黄河下游断流对沿岸地下水形成与开发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朱新军,刘贯群,王淑英,向勇;白沙河流域地下水及营养盐向海湾输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赵云章,邵景力,焦红军,闫震鹏;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J];水利学报;2003年04期

10 郭占荣;黄奕普;;厦门岛地下水入海通量估算[J];水资源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郝伟;环渤海地区浅层多道地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王磊;东营海区防潮工程护面块体选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志华;黄河下游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李清平;山东省沿黄地带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99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99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