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境外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0:59
   地震是主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之一,往往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是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依据,对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是确定地震响应等级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对于境外救援则影响到国际救援力量和物资调派等重要安排。总结国内外现有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较为常用的人员死亡经验公式和基于结构损伤程度的人员死亡率模型对于地震人员伤亡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仍然不全面。国内的学者开始采用一些新兴方法对人员伤亡的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探讨和使用,但是模型大多以国内强震震例为数据基础,对于境外地震还没有做充分的研究。同时,国内外的地震基础数据库并没有全面完整地收录人员伤亡的各个影响因子等数据。为此,本文在建立完备的全球地震人员伤亡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考虑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地震人员伤亡情况,探讨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境外地震人员伤亡初步评估模型,可为未来地震人员伤亡数量进行快速评估,为境外救援指挥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以收集完整的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各类信息为准则,设计了统一的数据格式,建立了全球尺度下的破坏性地震人员伤亡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收集1900年至2017年全球大于或等于5级的致死性地震的人员伤亡情况及影响因素,包含从地震因素、房屋破坏情况、地区地理经济人口等多方面考虑下的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诸多因子。收集了多个含有人员伤亡数据的地震数据库,根据各个来源数据库的侧重性和可信度,按照优先顺序和规定格式对各影响因子数据进行选取和整理,最终收录2032条致死性震例。2.研究了地震人员伤亡的关键因子,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与人员伤亡数量的相关性,从各影响因子的科学性、震后获取的时效性、相互间的交叉性以及数据收录的完整性出发,选取了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房屋毁坏数、受灾人口数、发震时间、次生灾害、震中海拔、国家人均GDP共9个影响因子作为人员伤亡初步评估的指标。3.选用1900年至2007年的境外致死性震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境外地震人员伤亡初步评估模型。包括确定评估模型的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求取各指标权重,建立境外地震人员伤亡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采用2008年至2017年境外致死性震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较为科学合理,可为境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315.9
【部分图文】:

流程图,数据库建立,流程图


者叠加的不同统计方式。本目录中,对于调查录主震的数据;如果相近区域在长周期发生录,则数据库对这几次震例全部进行收录;如情况相互叠加,而报告中没有区分是主震还于 5 级的余震,在分析时所有震害数据叠加前的震例,PAGER 完成了对死亡总人数、受伤中 PDE 对人员伤亡描述的数据较为详细,N因为更侧重描述社会经济效应,被用来作为要用于经济损失数据的收集。数据库在 PAG础上,结合新增的数据库源,对人员伤亡具体害概要》记录为最优先选取数据;同时参考几PDE、NOAA、NGDC、EM-DAT、HTD、其。需要说明的是,将数据来源中给出的范围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的分别记为 30 人、

时间分布,人员伤亡,生命损失


第二章 境外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研究震因素震人员伤亡时空分布规律带来的生命损失首先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傅征祥 等,2-3 分别是人员伤亡数据库中 1840 个地震的时间分布和死亡人以看出,自 1900 年以来,破坏性地震呈增长趋势。地震造成的活动周期内波动,1920s 和 1970s 出现两个人员死亡高峰,死亡其他时间段内,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稳定,约为 1 万人。但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剧增,而在未十年,地震案例数是第一个十年的一半不到,死亡人数却非常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大。

变化规律,时间分布,案例


地震死亡人口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媛媛;;关于本世纪我国地震活动阶段性的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年35期

2 周虹;李洋;张家发;任红;田宗伟;李媛;鲁曦卉;殷殷;王永旭;陈根发;雷冠军;王双敬;陈淑婧;曾俊强;周兴波;傅旭东;;水库诱发地震未超出预测[J];科学世界;2017年05期

3 _5W 旺;;元代地震p}害v|生史述娭[J];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6年00期

4 郑熙铭;咸水层水位的突升与地震活动[J];地震;1988年05期

5 杨子汉;滇西地震活动群体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地震;1988年05期

6 龚鸿庆;关于中国大陆五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问题[J];地震研究;1988年03期

7 陈绍绪;地震强度和震中的综合物理预报[J];中国地震;1988年01期

8 龚鸿庆;;台湾省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J];地震学刊;1988年03期

9 张克理;本世纪来中国大陆M_s≥7.0地震的轮回性探讨[J];地震;1989年04期

10 龚鸿庆;中国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J];中国地震;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江在雄;;1833年西藏聂拉木8级地震强度判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奚树枫;;安徽固霍地震带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虞雪君;姚立;;浙北及邻近地区未来地震强度的模糊预测[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杨超;陈再谦;程瑞新;;考虑运行风险的某水电站岩质工程边坡坡比优选分析[A];2018年西南5省、市、区第二次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勘察与防治;设计与施工)[C];2018年

5 王启国;潘坤;胡义;;金沙江上江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研究[A];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6 张晁军;;从岩石应力莫尔-库伦破裂法则分析区域场地震孕育过程——浅谈人工智能与智慧地震[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物理过程、专题55:智慧地球物理[C];2017年

7 张晁军;;从岩石应力莫尔-库伦破裂法则分析区域场地震孕育过程——浅谈人工智能与智慧地震[A];“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 研究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7年

8 廖丽欢;徐雨;冉江洪;郑雯;缪宁;尚涛;;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A];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瑜;地质专家解读近期地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槞 国家地震局 李娟;人类不再束手无策[N];华夏时报;2001年

3 ;秘鲁发生强烈地震 世界文化遗产受灾[N];海峡时报;2001年

4 倪永华;地震预报让科学家很为难[N];科技日报;2004年

5 李禾;印尼近海大海啸为何没预警[N];科技日报;2004年

6 董映璧;俄提出化大震为小震的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7 实习生 颜新华;南亚大地震为何震级各有说法?[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张孟军;震后一秒内就能迅速判定地震强度[N];科技日报;2005年

9 董哲 编译;伊朗专家谈地震:危机管理是一项全面计划[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年

10 实习生 孙毛宁;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 灾害科普应更深入[N];中国青年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佩蒂;境外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2 余丁浩;基于动力分析的框架—摇摆墙结构受力特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3 李梦珂;中美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D];清华大学;2015年

4 张回;带高位厚板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震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5 王洪波;基于能量判别的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大鹏;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动力反应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杨兵;砌体结构墙体基于静动力弹塑性分析的抗震重要度及在抗震鉴定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赵俊;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地震安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9 孙振锋;地裂缝发育程度与地震活动强度相关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0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0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