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重庆松藻矿区龙潭组沉积相特征及聚煤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9 09:32
   重庆松藻矿区晚二叠世龙潭组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与贵州高原过渡带,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研究区常年遭受羊叉河、麻柳河的频繁切割、风化、溶蚀和剥蚀作用,造就了一个局部自西向东倾斜的地貌景观。在对研究区龙潭组地层的煤层勘探过程中,发现其蕴含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前人对于该地层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沉积相研究方面,相带展布认识不清,古地理特征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重庆松藻矿区龙潭组煤层勘探的推进发展。因此,本文利用研究区龙潭组的单井数据及前人野外剖面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的方法,结合典型井的沉积相分析及连井沉积相编图,开展了龙潭期地层的沉积体系划分、沉积相特征分析及古地理特征分析,同时初步评价了龙潭组有利聚煤的发育区。根据岩相组合,确定了沉积体系,整体上自研究区西部至东部,为泻湖-潮坪、碳酸盐岩台地这一系列继承性相带展布。根据龙潭期古地理图并结合煤层等厚图,认为研究区龙潭组早期(P_3l~1)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分别发育了一个聚煤中心,但煤层横向上连续性较差;龙潭组中期(P_3l~2),海水入侵速率与物源供给速率一致,泥炭坪被保存下来,故其上发育了三个煤层厚度大且分布广的富煤带,据此认为这些区域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可作为下一步的勘探重点区带;到了龙潭组晚期(P_3l~3),海平面快速上升致使成煤植物很难生长,泥炭堆积被阻断,这一时期的煤层大多较薄,且不连续。分析研究区晚二叠世的成煤环境和成煤因素发现富煤带和厚煤层的形成源于古构造和海水进退与沉积环境的耦合。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18.11
【部分图文】:

位置图,二十世纪初,贵州高原,工业国家


图 1-1 研究区位置图 自然地理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并与贵州高原相接,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受羊叉河、麻柳河的切割,风化作用等,形成自西向东倾斜的地边缘环绕着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沉积形成的厚层砂岩所构成的度 1200~1300m,为研究区的海拔最高点。研究区东部被流经此地割,达到最低点标高值 360m,是羊叉河流出矿区的必经地段,可的最低侵蚀基准面。究现状二十世纪初,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均采取了对煤炭开采的限制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1-2 研究技术路线图的主要工作量好本次研究,首先查阅研究区地层、沉积相、沉积体系等相关的大量期刊、文献,然后到重庆松藻矿区相关单位量的原始钻孔数据、地质报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并对资料进行矢量化,从而建立数的绘制(表 1-1)。表 1-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内容 数量现场工作老硐编录 33m矿区剖面草测(1:2000) 1.1km

区域地质构造,井田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合的结果,致使煤系地层及上覆地层抬升,形成松藻矿区内打通井田、石壕井田、小鱼沱井田、大罗井田等五个较中-大型井田。二) 桑木场背斜于距离贵州省习水县城南东 12 公里的鲁城至桑木场一带。轴向 N。北东端于青龙阁附近以 20°倾角隐伏。通过志留系地层的低鞍,相对应,与同等级的酒店垭背斜呈左列雁行侧列;南西端在忯龙场东的向家场断裂所切,经过低鞍与李家寨背斜相向对立。背斜轴长域在南西部的最大规模背斜构造。背斜两翼出露的地层均为寒武系,志留系圈闭。轴部倾角 2°~7°,两翼倾角范围一般为 15°~宽,北东窄,大致对称的圆顶背斜。它与同等级的酒店垭背斜呈左图 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俊;;黔西南地区龙潭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J];城市地理;2017年02期

2 李成栋,王国权;对苏浙皖地区龙潭组划分的几点认识[J];煤;1994年04期

3 王文耀;苏浙皖地区的龙潭组[J];地层学杂志;1993年03期

4 李志建;徐恕德;;六盘水矿区调查报告[J];计划经济研究;1987年S3期

5 田儒家;“11.29”煤与沼气突出事故剖析[J];煤炭工程师;1988年01期

6 薛耀庆;苏南龙潭组铁质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利用前景[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8年06期

7 胡世忠;龙潭组是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吗?[J];江苏煤炭;1989年02期

8 尚慧云,徐伟民,童箴言,夏延;句容盆地龙潭组煤成烃的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1期

9 邱明;吴学军;张鹏飞;;江西省杨桥矿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砂岩类型及重矿物特征[J];煤炭学报;1989年01期

10 胡世忠;;龙潭组下部含煤段腕足类的发现及其意义——对龙潭组成煤环境的新认识[J];古生物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莘然;刘春林;龙明睿;杨瑞东;;贵州二叠系龙潭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环境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2 朱晓雨;张帅;李现壮;朱启宽;安燕飞;;安徽巢北龙潭组铁质结核矿物特征及成因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3 冯鹏宇;杨扬;胡飞;党永西;张铭杰;李立武;;四川盆地华蓥山地区二叠系龙潭组页岩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4 魏志福;王永莉;吴陈君;吴保祥;孙则鹏;李生喜;魏威;;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C];2016年

5 田鹏;;云南省和贵州省交界富村——乐民勘查区龙潭组中段沉积特征分析[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薛晓辉;蒋天国;胡琳;李金龙;罗光华;成鹏;;滇东德黑向斜“三气”共探共采理论研究[A];云南省首届青年地质科技论坛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7年

7 余烨;杨荣丰;肖正辉;黄俨然;宁博文;王莉;;湘中坳陷龙潭组-大隆组页岩气储层及含气性特征[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张洪亮;;四川盆地东部重庆长寿地区早二叠世龙潭组(P_3l)地层、古地理及聚煤特征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杨江海;Peter A.Cawood;杜远生;Daniel J.Condon;颜佳新;刘建中;黄燕;袁东勋;;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长期气候致冷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0 钟明洋;杨本钦;陈仕欢;冯樊;朱长生;;重庆磨心坡龙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A];川、渝、滇、黔、桂煤炭学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重庆部分)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翔 张建华;龙潭组——63户村民搬进“生态民居”[N];毕节日报;2009年

2 刘文国;贵州龙潭组地层煤里裹金[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记者 郑荣林 通讯员 万长茂;江西新能源基础探查与研究取得突破[N];江西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宝庆;黔西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琦;重庆松藻矿区龙潭组沉积相特征及聚煤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2 张梦萦;浙江长兴煤山向斜龙潭组页岩地质特征及含气前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蒋琦;黔西盘关地区龙潭组煤层气系统沉积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崔书章;下扬子地区黄桥区块溪桥-2断块龙潭组致密砂岩油藏储层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5 毛婉慧;川东北华蓥山地区龙潭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相划分[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孙全宏;黔西北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吴小俊;盘关向斜龙潭组沉积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8 李婷;黔西南目标区煤与煤灰中金富集模式与成矿潜力[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任涛;黄桥地区二叠系油气藏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宋修艳;下扬子南部地区二叠系龙潭组页岩特征及含气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822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22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