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硐室围岩峰后变形破环特征及力学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7:23
   深埋的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峰后变形破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质相当复杂,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改变,由三向受力转变成二向受力,围岩变形特征明显,且围岩变形会从脆性状态转化成塑性状态,围岩的软化、剪胀扩容现象突出,而且在深埋的地下硐室中,高应力场、高地应力场使得围岩开挖后就处于峰值强度状态,其破坏程度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围岩的变形其实就是围岩经过峰值强度后的一个复杂的变形过程,尽管现阶段有许多关于围岩峰后变形的成果借鉴,但是针对硐室开挖后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尚还存在诸多疑点,诸如围岩变形后围岩本身力学性质的变化,围岩力学性质的变化对围岩应力、变形和稳定的影响等。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他人的试验成果并总结归纳,针对地下硐室峰后的变形破坏特征,考虑到岩土体受开挖影响的变形情况,围岩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岩体塑性的复杂特性,对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进行合理分区,并结合实验室的常规三轴试验的数据所得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引入软化模量的概念及确定方法,通过硐室围岩峰后软化阶段的“5点”模型进一步探讨软化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变化,并利用Matlab最小误差拟合得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者,围绕硐室围岩变形的特征,考虑岩体的扩容剪胀特性,针对不同的塑性条件,采用非关联的流动准则对地下硐室围岩的弹塑性进行讨论,并结合实际的工程算例进行分析,得出围岩切向应力会随着软化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径向应力会随着软化模量的增大而增大。软化模量的增大会导致残余强度区和塑性软化区的半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通过分析岩体的剪胀对围岩位移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塑性准则条件进行对比,得出Hoek-Brown准则解优于Mohr-Coulomb准则解。这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地下硐室变形破坏特征及实际的支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
【学位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45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硐室围岩峰后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研究概述
        1.2.2 硐室围岩弹塑性力学方法研究概述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技术路线
        1.5.1 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岩石峰后的变形破坏及应变软化力学分析
    2.1 岩石的变形破坏性质
        2.1.1 概述
        2.1.2 岩石的实验室三轴试验全过程分析
    2.2 围岩峰后软化阶段力学性质的分析
        2.2.1 峰后软化阶段应力衰减现象的影响因素
        2.2.2 峰后软化力学模型
    2.3 峰后软化参数的确定
        2.3.1 软化模量η的确定
        2.3.2 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岩石三轴压缩试验峰后软化参数规律分析
    3.1 黏聚力、内摩擦角与围压的关系
        3.1.1 引用三轴压缩试验数据的归纳总结
        3.1.2 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围压变化趋势分析
        3.1.3 基于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变化趋势的理论弹塑性分析
    3.2 黏聚力、内摩擦角与软化模量的关系
        3.2.1 岩体剪胀特性对软化阶段力学参数的影响
        3.2.2 软化阶段围岩力学参数拟合的成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硐室围岩理论弹塑性分析
    4.1 计算模型
    4.2 Mohr-Coulomb准则下的围岩弹塑性
        4.2.1 弹性区的应力和位移
        4.2.2 塑性软化区的应力和位移
        4.2.3 残余强度区应力场和位移场
        4.2.4 塑性软化区与残余强度区范围
    4.3 Hoek-Brown准则下的围岩弹塑性
        4.3.1 Hoek-Brown准则简介
        4.3.2 弹性区的应力和位移
        4.3.3 塑性软化区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4.3.4 残余强度区应力和位移
        4.3.5 塑性软化区与残余强度区范围
    4.4 本章小结
5 应用举例
    5.1 塑性软化区的应力分析
    5.2 剪胀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海兵;程桦;荣传新;;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深埋硐室围岩塑性区位移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2 张小波;赵光明;孟祥瑞;潘锐;马文伟;董春亮;;考虑非线性脆性损伤和中间主应力影响的圆形巷道围岩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S2期

3 沈华章;王水林;刘泉声;;模拟应变软化岩石三轴试验过程曲线[J];岩土力学;2014年06期

4 冯强;范金成;张强;蒋斌松;;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球形洞室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05期

5 侯公羽;李晶晶;杨悦;王亚潇;梁永辉;李庆伟;;基于幂强化本构模型的轴对称圆巷弹塑性解[J];岩土力学;2014年01期

6 朱合华;张琦;章连洋;;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7 牛学超;张庆喜;岳中文;;岩石三轴试验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岩土力学;2013年02期

8 李孔;葛修润;李春光;;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确定岩石的Hoek-Brown软化参数的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08期

9 曾开华;鞠海燕;盛国君;张常光;;巷道围岩弹塑性解析解及工程应用[J];煤炭学报;2011年05期

10 朱建明;彭新坡;徐金海;;基于SMP准则的衬砌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的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经纬;圆形巷道围岩变形分区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2 牛少卿;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3 杨峰;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让压支护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张娟霞;混凝土结构破坏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史贵才;脆塑性岩石破坏后区力学特性的面向对象有限元与无界元耦合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文婷;岩石峰后应变软化本构方程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陈绍杰;煤岩强度与变形特征实验研究及其在条带煤柱设计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周世才;非贯通细观节理介质CT实验的数值模拟及影响参数讨论[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2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42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e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