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成矿流体性质与成矿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6 09:13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华南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Hg-Sb中低温热液矿床,尤其以卡林型金矿床(也称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最为著名,有“滇黔桂金三角”之称,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前人在解释矿床成因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成矿流体来源、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构造演化与成矿流体运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论文中选取了右江盆地六个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及三处古油藏,综合利用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微量和稀土元素、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右江盆地内的卡林型金矿的赋金矿物主要为含砷黄铁矿、毒砂。含砷黄铁矿主要包括浸染状的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黄铁矿集合体及脉状黄铁矿等几类,Au主要赋存在自形-半自形黄铁矿的边部。As和S具有非常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As是以替换S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中。Au的赋存形式主要为纳米级自然金(Au0)和固溶体金(Au+),并以固溶体金为主。通过Co-Ni关系反映出含砷黄铁矿主要为热液成因,但是并不能排除火山、岩浆成因黄铁矿的存在。沉积成因的黄...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右江盆地古油藏研究现状
1.2.3. 古油藏(或有机质)与金属矿床形成研究现状
1.2.4.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基础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地层
2.1.3. 区域断裂发育
2.1.4. 构造样式
2.1.5. 右江盆地火山活动情况
2.2. 矿床地质概况
2.2.1. 烂泥沟金矿概况
2.2.2. 水银洞金矿概况
2.2.3. 紫木凼金矿概况
2.2.4. 丫他金矿概况
2.2.5. 板其金矿概况
2.2.6. 戈塘金矿概况
第三章 实验方法
第四章 赋金矿物的矿物学及金赋存状态
4.1. 紫木凼赋金矿物特征及元素组成
4.1.1. 含砷黄铁矿
4.1.2. 毒砂
4.2. 烂泥沟赋金矿物特征及元素组成
4.2.1. 含砷黄铁矿
4.2.2. 毒砂
4.2.3. 雄黄
4.3. 赋金黄铁矿主要元素相关关系及金的赋存状态
4.4. 赋金黄铁矿的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分析
5.1. 赋金矿物对成矿流体的反映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盐度及密度
5.2.3.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5.2.4. 流体包裹体对成矿流体性质的启示
5.3.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1. 紫木凼金矿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2. 烂泥沟金矿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3. 稀土及微量元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启示
5.4. 硫的来源分析
5.5. 氢氧同位素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有机质与成矿流体及成矿过程的关系
6.1. 有机质镜下观察
6.2. 基础有机地球化学
o)"> 6.3. 镜质体反射率(Ro)
6.4.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指示意义
6.4.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6.4.2. 萜类
6.4.3. 甾烷
6.5. 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及有机质与金成矿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成矿流体运移及成矿模式
7.1.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
7.2. 构造演化与金矿形成
7.3. 成矿流体运移
7.3.1. 岩石的孔渗性
7.3.2. 运移通道
7.3.3. 异常压力
7.4. 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发表及在审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
本文编号:290112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右江盆地古油藏研究现状
1.2.3. 古油藏(或有机质)与金属矿床形成研究现状
1.2.4.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基础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地层
2.1.3. 区域断裂发育
2.1.4. 构造样式
2.1.5. 右江盆地火山活动情况
2.2. 矿床地质概况
2.2.1. 烂泥沟金矿概况
2.2.2. 水银洞金矿概况
2.2.3. 紫木凼金矿概况
2.2.4. 丫他金矿概况
2.2.5. 板其金矿概况
2.2.6. 戈塘金矿概况
第三章 实验方法
第四章 赋金矿物的矿物学及金赋存状态
4.1. 紫木凼赋金矿物特征及元素组成
4.1.1. 含砷黄铁矿
4.1.2. 毒砂
4.2. 烂泥沟赋金矿物特征及元素组成
4.2.1. 含砷黄铁矿
4.2.2. 毒砂
4.2.3. 雄黄
4.3. 赋金黄铁矿主要元素相关关系及金的赋存状态
4.4. 赋金黄铁矿的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分析
5.1. 赋金矿物对成矿流体的反映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盐度及密度
5.2.3.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5.2.4. 流体包裹体对成矿流体性质的启示
5.3.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1. 紫木凼金矿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2. 烂泥沟金矿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3. 稀土及微量元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启示
5.4. 硫的来源分析
5.5. 氢氧同位素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有机质与成矿流体及成矿过程的关系
6.1. 有机质镜下观察
6.2. 基础有机地球化学
o)"> 6.3. 镜质体反射率(Ro)
6.4.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指示意义
6.4.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6.4.2. 萜类
6.4.3. 甾烷
6.5. 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及有机质与金成矿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成矿流体运移及成矿模式
7.1. 右江盆地构造演化
7.2. 构造演化与金矿形成
7.3. 成矿流体运移
7.3.1. 岩石的孔渗性
7.3.2. 运移通道
7.3.3. 异常压力
7.4. 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发表及在审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
本文编号:2901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0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