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影响瑞雷面波工程勘察深度因素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12-14 12:49
  瑞雷面波勘探作为一种无损勘探检测手段,并与传统浅层地震勘探及钻探相比较,具有高效、快捷、经济和精确等优点,它已经发展成了一项热门技术,在如今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及浅层地质勘察等领域中。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并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勘探深度,我们需要对更深度的地质情况做了解。所以对影响其勘探深度因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对面波勘探的潜力做一个展望。本文就此,从不同方面展开了讨论,在最后提高了瑞雷面波的勘探深度。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这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及其意义、面波勘探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等。第二章的基础理论部分简介了瑞雷面波的产生、传播过程以及它的各种特性,同时也对瑞雷面波的野外勘探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做了阐述。第三章结合了文献以及自己的面波作业经验,从各个可能的方面对影响因素做了一个讨论。第四章数值模拟正演部分,介绍了面波有限差分的正演过程,对不同地质模型及模拟观测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数据处理部分,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简介,同时简单介绍了几种曲线反演计算方法,最后展示了不同处理方法的结果。第六章黄土应用研究部分,先就黄土实验总结了经验,并理出一条黄土最佳勘探流程,然后...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影响瑞雷面波工程勘察深度因素的研究与应用


瑞雷波的传播

地震记录,偏移距,间步,y轴


演地震记录及反演曲线为 MATLAB 软件编程实现的,而各频散能量谱和取为 SeisImager new 软件处理得到,频散能量图为将正演结果转换为 s件后用 vista7 处理得到的,部分图鉴为北京水利水电 sws 系统及 AutoC之后的章节中,我们将对黄土上的面波勘探展开应用研究,所以下面我一个类似黄土地质模型,在前 40m 其横波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300m /s递增,纵波速度 600 ~800m /s递增,密度1400 ~1900kg/40m 以下为参数恒定的地层。这样就正演模拟出图 4-1 的地震记录,设距分别为 5m、10m。

能量谱,偏移距,频散,能量谱


a.5m 偏移距 b.10m 偏移距图 4-2 不同偏移距的频散能量谱图 4-2 便是正演两种不同偏移距下的频散能量谱。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偏移距为 5m 的频散能量谱中的各阶模态都很明显,而 10m 偏移距中高阶模态有消失情况出现,所以我们要研究高阶面波时就应该采用小偏移距。对于基阶模态,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不同偏移距对频散曲线的拾取影响不大。但我们通常在野外实验记录中又确实反映出不同偏移距的勘探深度不一的情况,由此,可以证明偏移距对于面波勘探深度并没有直接影响,并且野外不同偏移距造成的结果,是由于大地滤波以及近震源干扰太强等野外情况对面波频率和能量产生的作用。4.3.2 不同排列长度及道间距的正演分析此处实验数据来源于前一小节,对于向同的正演记录我们提取了不同的长度和间距的信息,然后进行频散能量成图,最后如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起伏地形条件下瑞雷面波传播特性研究[J]. 李宏,杨心超,朱海波,张伟,曲寿利.  石油物探. 2017(06)
[2]利用改进的F-K变换法提取瑞雷波的频散曲线[J]. 李欣欣,李庆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1)
[3]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综述[J]. 朱多林,白超英.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4]瑞雷面波在弹性楔状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 陈伟,徐义贤,张煜.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5]改进的等效半空间法及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J]. 陈祥,孙进忠.  地球物理学报. 2006(02)
[6]影响瞬态瑞雷波勘探精度的因素探讨[J]. 牛建军,张晓培,杜立志,冯国磊,刘占.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6(01)
[7]瑞雷波勘探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祁生文,孙进忠,何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04)
[8]瑞利波测试技术发展概况及其应用[J]. 白冰,周健.  中国煤田地质. 2000(03)
[9]Rayleigh波在工程勘察中的解释方法探讨[J]. 胡家富.  岩土工程学报. 1999(05)
[10]稳态瑞利波法在中国的应用及进展[J]. 夏宇靖.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9(01)

博士论文
[1]高频面波中不同模态的特性及应用[D]. 高玲利.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高模式瑞雷面波及其正反演研究[D]. 肖柏勋.中南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瞬态瑞雷面波法在西安地裂缝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高铎文.长安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16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16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