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古县区块含煤岩系层序格架内的测井沉积相及其控煤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19 10:40
  随着中国煤系“三气”资源(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共采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地质勘探工作已完全不能满足开采需求。含煤岩系作为三气资源形成和封存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县区块位于沁水煤田西南部,含煤岩系包括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三气资源赋存和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区块内含煤岩系主采煤层的赋存特征,为三气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古县区块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测井手段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测井沉积相,并分析了测井沉积相下主采煤层的厚度和展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研究区测井数据环境校正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基于测井方法识别了5个三级层序地层界面、11个四级层序地层界面,将含煤岩系划分了4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并通过井间对比,建立了古县区块的四级层序地层格架。2.采用交会图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粗-细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两类不同粒度的碎屑岩测井响应,进而利用计算的粒度分析曲线,实现了利用测井数据快速计算层序内“去粉砂砂地比”。通过去粉砂和含粉砂的砂地比结果的对比分析,...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界面识别的研究现状
        1.2.2 测井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沉积相控煤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
        2.2.2 古县区块地质构造
    2.3 古县区块含煤地层及主要煤组
        2.3.1 含煤地层
        2.3.2 主采煤组
    2.4 古县区块含煤岩系沉积演化及层序地层划分
        2.4.1 古县区块含煤岩系沉积演化
        2.4.2 古县区块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划分
第三章 研究区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3.1 测井数据的质量分析
        3.1.1 测井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3.1.2 泥岩段井眼垮塌引起的井径变化对曲线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曲线的校正方法
        3.2.1 整体校正
        3.2.2 自然伽马曲线校正
        3.2.3 电阻率曲线校正
        3.2.4 密度和声波曲线校正
    3.3 测井曲线标准化
        3.3.1 标准层选取
        3.3.2 标准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1 研究区三四级层序界面测井识别
        4.1.1 研究区三级层序地层界面测井识别
        4.1.2 研究区四级层序地层界面测井识别
    4.2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测井沉积相分析
    5.1 测井沉积相解释曲线选择
    5.2 研究区典型测井沉积微相特征
        5.2.1 障壁泻湖-碳酸盐台地测井沉积微相
        5.2.2 三角洲平原测井沉积微相
    5.3 快速碎屑岩粒度分析
    5.4 研究区沉积相分析方法
        5.4.1 砂地比法
        5.4.2 古地形分析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煤岩系测井沉积相及其控煤作用
    6.1 PS3层序沉积相及对11号煤的控制作用
        6.1.1 PS3层序沉积相
        6.1.2 PS3层序沉积相对11号煤的控制作用
    6.2 PS4层序沉积相及对 9+10号煤的控制作用
        6.2.1 PS4层序沉积相
        6.2.2 PS4层序沉积相对 9+10号煤的控制作用
    6.3 PS9层序沉积相及对2号煤的控制作用
        6.3.1 PS9层序沉积相
        6.3.2 PS9层序沉积相对2号煤的控制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南地区石宝矿段龙潭组层序地层研究[J]. 刘安然,巫晓兵,胡俊仁.  中国矿业. 2014(07)
[2]巢湖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研究[J]. 靳学斌,李壮福,冯乐,马晓凡,周晏召.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4)
[3]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J]. 邵龙义,高彩霞,张超,汪浩,郭立君,高彩红.  沉积学报. 2013(05)
[4]井眼垮塌和泥岩层蚀变下的密度和声波环境校正[J]. 陈国军,任军民,胡婷婷,范小琴,高明,李静.  海洋石油. 2012(03)
[5]重庆地区晚二叠世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J]. 高彩霞,向晓军,李长林,邵龙义.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2(04)
[6]“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J]. 沈玉林,秦勇,郭英海,易同生,邵玉宝,金洪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3)
[7]歧口凹陷中浅层泥岩蚀变校正方法[J]. 郭淑文,肖敦清,付东立,王瑀,翟立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S1)
[8]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J].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易同生,张卫平,汪浩.  古地理学报. 2011(05)
[9]神经网络方法识别测井曲线形态[J]. 张冰,潘保芝,王英伟,张平.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9(06)
[10]测井信息用于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对比研究综述[J]. 闫建平,蔡进功,赵铭海,郑德顺.  地层学杂志. 2009(04)

博士论文
[1]多煤层含气系统识别研究[D]. 袁学旭.中国矿业大学 2014
[2]泛三江盆地早白垩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研究[D]. 高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硕士论文
[1]冀东南上古生界煤系沉积相特征及聚煤规律[D]. 薛凯宏.中国矿业大学 2014
[2]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 赵兰.长江大学 2013
[3]沁水盆地山西组沉积相及其对煤储层的控制作用[D]. 周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水平井储层界面预测方法研究[D]. 卢志远.中国石油大学 2009
[5]苏北盆地测井层序与沉积相研究[D]. 程道解.中国石油大学 2008
[6]济阳坳陷中生界地层测井岩相分析[D]. 刘伟.中国石油大学 2007
[7]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特征研究[D]. 梁积伟.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5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25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6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