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与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23 08:52
  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岩浆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浅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为研究对象,从接触变质带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等方面入手,综合岩心观察、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测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方法,研究了次火山岩以及其接触变质带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解剖了典型接触变质带油气藏的储层发育特征,建立了成藏模式,据此,对溱潼凹陷浅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的储层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围岩受次火山岩的影响,发生蚀变,形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泥岩蚀变明显,砂岩次之。接触变质带在测井曲线表现出高自然伽马,中等声波时差,中等自然电位和高电阻率等特征,尤其对电阻率较为敏感,可以较为有效的识别接触变质带。接触变质带在垂向上发育在次火山岩上、下两侧,在发育厚度上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上接触变质带发育厚度大于下接触变质带。典型的接触变质带储层油气藏有3种,包括接触蚀变型、断层遮挡型和火山通道遮挡型。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的厚度是控制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育在火山通道附近且厚度较大的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与分布特征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茅山,构造区划,次火山岩,岩浆活动


第2章 地质背景2.1 结构构造特征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为晚中生代至新生代,苏北盆地则是其中的代表,苏北盆地在新生代断层活动强烈,有利于油气的成藏聚集。苏北盆地是以新生界断陷及其转化为统一坳陷来圈定的,呈“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26],自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27]。每个坳陷又发育多个亚一级构造单元,溱潼凹陷位于东台坳陷中东部,为东台坳陷中的一个亚一级构造单元(图 2-1)。溱潼凹陷是呈北东向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沉积凹陷[28],面积约为1100km2,东南侧、东北侧分别以泰州凸起、梁垛低凸起为界,西侧与吴堡低凸起相分隔。溱潼凹陷总体上呈南陡北缓、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格局。溱潼凹陷结构复杂,自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南部断阶带、中部深凹带、北部斜坡带。北部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及外斜坡带。南部凹陷断阶带和北部斜坡带发育了大量复杂断裂[29]。帅垛—茅山地区位于溱潼凹陷的中北部。

密度曲线,阜宁组,戴南组,溱潼凹陷


2.1.1 地震层系划分及标定地震资料解释主要运用的是 LandMark2003 解释系统中的 SeisWorks3D 模块。整个解释工作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收集地震资料并建立解释工区,评估地震资料品质。②制作地震合成记录(图 2-2),进行层位标定(图 2-3)。③确定解释方案,运用井震结合的思想,建立骨干剖面以及联络剖面,同时建立相应的连井剖面。④对断层进行解释,确定断裂特征。⑤成图分析,总结构造特征。由于次火山岩主要发育在阜宁组和戴南组中,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阜宁组和戴南组进行构造解释,为追踪次火山岩奠定基础。具体的地震反射层对应关系分别为:始新统戴南组二段底(T24)、戴南组一段底(T30),古新统阜宁组四段底(T31)、阜宁组三段三油组顶(T312)、阜宁组三段底(T32)。本次构造解释根据研究区内的井位分层数据进行层位标定,对于声波、密度曲线齐全的 30 井做了合成地震记录(图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苏北后生—同生断陷盆地性质[J]. 刘玉瑞.  复杂油气藏. 2017(01)
[2]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岩性油藏勘探成果及启示[J]. 吴群,余文端,骆卫峰,臧素华,昝灵,吴伟.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3)
[3]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储层特征与油气聚集[J]. 毛治国,朱如凯,王京红,苏玲,都占海.  特种油气藏. 2015(05)
[4]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J]. 陈树民.  天然气工业. 2015(04)
[5]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火成岩区三维地震采集技术[J]. 陈敬国,白旭明,叶秋焱,李海东,朱敏,张学银.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5)
[6]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蚀变带油藏地质特征[J]. 姚洪生,张勇,蒋永平,赵梓平.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2)
[7]浅层侵入体泥岩变质带储集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侵入体泥岩变质带为例[J]. 李丹,孙建,何娇娇.  世界地质. 2014(01)
[8]苏北探区火山岩油气藏类型研究[J]. 左国平,屠小龙,夏九峰.  岩性油气藏. 2012(02)
[9]火山岩地震储层学[J]. 谭开俊,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  岩性油气藏. 2010(04)
[10]储层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Q三维工区的应用[J]. 蔡刚,黄玉,姚清洲,黄林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机构及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 时应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2933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33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