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金成矿带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31 07:43
大渡河金成矿带位于我国著名的康滇地轴北端,印度板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挤压缝合带上,龙门山褶皱带和巴颜喀拉褶皱带相接处。该区金矿床据赋矿层位可划分为基底、界面、盖层三部分。本文对比了大渡河金成矿带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地质特征,测定了大渡河金成矿带不同赋矿层位—基底、界面、盖层矿床中石英和黄铁矿矿物中He和Ar同位素丰度和组成,结合硫、氢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成因联系,讨论了大渡河金成矿带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主要认识如下:1、大渡河金成矿带不同赋矿层位的金矿床中的矿物组合基本类似,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除了界面中偏岩子矿床载金矿物含有氟镁石外,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中的主要载金矿物均为黄铁矿和石英。从单个矿床来看,矿床上部主要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石,矿床下部主要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总体存在着一定的矿物垂直分带现象。本区金矿床矿物共生组合的共同性,主要可能是由于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相同所造成的。2、大渡河金成矿带石英矿物中3He/4He的值介于0.30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据张成江等,2016)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大地构造位置大渡河金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处于三个板块(华北、扬子和印度板块)、三条构造带(南北向康滇构造带、北西向鲜水河构造带、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三个重要成矿带(三江成矿带、松潘-甘孜成矿带、攀西成矿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非常复杂(图 2-1)。因该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及演化跟康滇地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大渡河金矿床的成矿创造了构造条件。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图2-2 所示)。自晋宁运动至今,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晚震旦世—三叠纪张裂性被动大陆边缘和中—新生代造山作用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工作区复杂多变的构造样式,为金矿形成提供了运移、储集条件。图 2-2 大渡河区域构造纲要图(引自 402 地质队成果报告)图例说明:1.扬子准地台构造单元编号 2.松潘一甘孜褶皱造山带构造单元编号 3.康滇 SN向构造带4.龙门山前陆冲断带5.川西前陆盆地6.松潘一甘孜褶皱造山带7.主干断裂8.其它断裂 9.背斜轴迹 10.向斜轴迹 11.断裂及其编号:①吆堂子一跃坝一汶川断裂②二郎山一映秀断裂③双石一苟家断裂④大渡河断裂(北部为脆性昌昌、瓜达沟断裂,南部为沪定韧性剪切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老王寨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包裹体与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J]. 邓碧平,刘显凡,张民,赵甫峰,徐窑窑,田晓敏,李慧,胡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2]湘南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床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蔡明海,王显彬,长尾敬介,彭振安,郭腾飞,刘虎,谭泽模. 矿床地质. 2012(06)
[3]热液石英中微量元素特征及应用:认识与进展[J]. 陈小丹,陈振宇,程彦博,叶会寿,汪欢. 地质论评. 2011(05)
[4]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J]. 张成江,刘家铎,刘显凡,李佑国,阳正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大坪韧性剪切带型金矿40Ar-39Ar定年[J]. 孙晓明,熊德信,石贵勇,王生伟,翟伟. 地质学报. 2007(01)
[6]四川大渡河黑金台子金矿成矿流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 李晓峰,毛景文,朱和平,王瑞廷.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04)
[7]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 毛景文,谢桂青,张作衡,李晓峰,王义天,张长青,李永峰. 岩石学报. 2005(01)
[8]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成矿古流体研究进展[J]. 李兆丽,胡瑞忠,彭建堂,毕献武,李晓敏.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1)
[9]四川大渡河金矿田成矿流体来源的氦氩硫氢氧同位素示踪[J]. 李晓峰,毛景文,王登红,罗辅勋. 地质学报. 2004(02)
[10]滇西北金顶和白秧坪矿床:地质和He,Ne,Xe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时代[J]. 薛春纪,陈毓川,王登红,杨建民,杨伟光,曾荣.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4)
博士论文
[1]滇西哀牢山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D]. 赵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2]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D]. 宋昊.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系的成因矿物学研究[D]. 严育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小秦岭金矿田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戚开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硕士论文
[1]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D]. 张诣泽.成都理工大学 2016
[2]一柱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许红英.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大渡河流域不同部位典型金矿床矿石特征与成矿过程分析[D]. 邹发.成都理工大学 2016
[4]黄金坪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黄君华.成都理工大学 2015
[5]大渡河流域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特征对比[D]. 陈颖.成都理工大学 2015
[6]康定二里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吴二红.成都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9251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据张成江等,2016)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大地构造位置大渡河金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处于三个板块(华北、扬子和印度板块)、三条构造带(南北向康滇构造带、北西向鲜水河构造带、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三个重要成矿带(三江成矿带、松潘-甘孜成矿带、攀西成矿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非常复杂(图 2-1)。因该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及演化跟康滇地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大渡河金矿床的成矿创造了构造条件。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图2-2 所示)。自晋宁运动至今,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晚震旦世—三叠纪张裂性被动大陆边缘和中—新生代造山作用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工作区复杂多变的构造样式,为金矿形成提供了运移、储集条件。图 2-2 大渡河区域构造纲要图(引自 402 地质队成果报告)图例说明:1.扬子准地台构造单元编号 2.松潘一甘孜褶皱造山带构造单元编号 3.康滇 SN向构造带4.龙门山前陆冲断带5.川西前陆盆地6.松潘一甘孜褶皱造山带7.主干断裂8.其它断裂 9.背斜轴迹 10.向斜轴迹 11.断裂及其编号:①吆堂子一跃坝一汶川断裂②二郎山一映秀断裂③双石一苟家断裂④大渡河断裂(北部为脆性昌昌、瓜达沟断裂,南部为沪定韧性剪切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老王寨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包裹体与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J]. 邓碧平,刘显凡,张民,赵甫峰,徐窑窑,田晓敏,李慧,胡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2]湘南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床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蔡明海,王显彬,长尾敬介,彭振安,郭腾飞,刘虎,谭泽模. 矿床地质. 2012(06)
[3]热液石英中微量元素特征及应用:认识与进展[J]. 陈小丹,陈振宇,程彦博,叶会寿,汪欢. 地质论评. 2011(05)
[4]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J]. 张成江,刘家铎,刘显凡,李佑国,阳正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大坪韧性剪切带型金矿40Ar-39Ar定年[J]. 孙晓明,熊德信,石贵勇,王生伟,翟伟. 地质学报. 2007(01)
[6]四川大渡河黑金台子金矿成矿流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 李晓峰,毛景文,朱和平,王瑞廷.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04)
[7]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 毛景文,谢桂青,张作衡,李晓峰,王义天,张长青,李永峰. 岩石学报. 2005(01)
[8]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成矿古流体研究进展[J]. 李兆丽,胡瑞忠,彭建堂,毕献武,李晓敏.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1)
[9]四川大渡河金矿田成矿流体来源的氦氩硫氢氧同位素示踪[J]. 李晓峰,毛景文,王登红,罗辅勋. 地质学报. 2004(02)
[10]滇西北金顶和白秧坪矿床:地质和He,Ne,Xe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时代[J]. 薛春纪,陈毓川,王登红,杨建民,杨伟光,曾荣.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4)
博士论文
[1]滇西哀牢山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D]. 赵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2]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D]. 宋昊.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系的成因矿物学研究[D]. 严育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小秦岭金矿田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戚开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硕士论文
[1]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D]. 张诣泽.成都理工大学 2016
[2]一柱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许红英.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大渡河流域不同部位典型金矿床矿石特征与成矿过程分析[D]. 邹发.成都理工大学 2016
[4]黄金坪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黄君华.成都理工大学 2015
[5]大渡河流域不同赋矿层位金矿床特征对比[D]. 陈颖.成都理工大学 2015
[6]康定二里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吴二红.成都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9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4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