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侵位温压条件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23 19:19
印支期强烈的碰撞造山奠定了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在造山带内发育了大量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体群。针对这些花岗岩体,前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工作,而花岗岩体侵位的温压条件以及侵位后隆升的动力学过程却鲜有报道。本论文拟选取秦岭造山带内具有代表性的糜署岭岩体、东江口岩体、老君山和秦岭梁环斑花岗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和黑云母压力计限定岩体侵位过程中的温压条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限定岩体侵位及侵位之后的流体演化过程,进而确定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岩体侵位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隆升等相关过程,并探究岩体侵位隆升过程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最终为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体的侵位隆升过程提供关键约束。取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有:(1)岩体侵位深度,糜署岭9.516.6km,东江口5.610.9 km,秦岭梁6.612 km,老君山4.68.9 km;(2)地表隆升厚度,糜署岭6.5 km,东江口3.8 km,秦岭梁4.5 km,老君山3.4 km;(3)剥蚀厚度,糜署岭7.5 km,东江...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秦岭造山带基本构造格架(张国伟等,1995)
图 2-2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分布图(据张成立等, 2005)1 糜署岭岩体糜署岭岩体位于天水南部,侵位于礼县—麻沿河断裂与黄渚关断裂之间(图 2-3),位置处于甘肃徽县麻沿河乡-高桥乡一带,地理坐标为北纬 33°56′~34°05′,东经5′~106°15′。岩体为较大的花岗岩基,出露面积 480km2,空间展布上呈东宽西窄的形状,长约 46 km,最宽处约 16 km,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图 2-3)。署岭岩体西侧长轴方向从东向西分布有黄渚关、挖泉山、董河、草关四个花岗岩体,、董河、挖泉山的岩性较为均一,并且草关、董河闪长岩可与黄渚关和糜署岭岩体岩石形成对比,而挖泉山辉长岩可与黄渚关和糜署岭暗色镁铁质微细粒包体进行对体东北缘围岩是中秦岭泥盆系舒家坝群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以及部分泥盆系龙造地层体的砂岩、粉砂岩段。北缘围岩是下石炭统麻沿河地区麻沿河碎屑砂岩层,围岩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群灰色砂岩夹红色粉砂岩以及厚层状灰岩,岩体南侧围岩是
图 2-3 糜署岭岩体地质图(据李佐臣等, 2013)糜署岭岩体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并含有大量的二长闪长质镁铁质粒包体。前人围绕寄主岩和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特征开展了大研究工作(李佐臣等, 2013; 梁文天等, 2015; Qin et al., 2009),研究者普遍认为糜署体寄主岩石与镁铁质微细粒包体是同源的幔源和壳源两类岩浆混合形成的,锆石 U结果表明寄主二长花岗岩和 MME 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晶年龄为 213±3 Ma,认为其形构造环境为后造山(Qin et al., 2009; 李佐臣等, 2013),是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全撞导致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2 东江口岩体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陕南柞水-山阳地区,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中,该岩北东东走向,南部略向西突出,出露面积约 544km2,地理坐标北纬 33°35′~33°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秦岭老城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龄和Sr-Nd同位素的制约[J]. 方博文,张贺,叶日胜,王岩,陈福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05)
[2]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J]. 马昌前,李艳青. 岩石学报. 2017(05)
[3]南秦岭胭脂坝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制约[J]. 韦龙猛,杨一增,张贺,贺剑峰,陈福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4)
[4]研究岩浆岩的金钥匙:角闪石-斜长石矿物温压计[J]. 孟子岳,朱飞霖,张凯亮.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6(01)
[5]秦岭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演化[J]. 王晓霞,王涛,张成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8)
[6]秦岭造山带光头山岩体群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意义[J]. 张有军,梁文天,罗先熔,董云鹏,张国伟. 矿物岩石. 2015(01)
[7]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糜署岭岩体的岩石磁学及磁组构可靠性约束[J]. 梁文天,靳春胜,Prayath Nantasin,张国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8]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J]. 徐学义,陈隽璐,高婷,李平,李婷. 岩石学报. 2014(02)
[9]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李佐臣,裴先治,李瑞保,裴磊,胡波,刘成军,陈国超,陈有炘. 岩石学报. 2013(08)
[10]陕西南秦岭柞水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刘哲东,孙丰月,马芳芳,张本龙. 世界地质. 2013(02)
博士论文
[1]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意义[D]. 李阳.西北大学 2017
[2]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 秦江锋.西北大学 2010
[3]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 梁文天.西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南秦岭晚三叠世老城与胭脂坝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动力学意义[D]. 陶威.西北大学 2014
[2]东秦岭八里坪岩体侵位机制的构造约束及意义[D]. 李阳.西北大学 2014
[3]北京房山岩体剥蚀深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杨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2995784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秦岭造山带基本构造格架(张国伟等,1995)
图 2-2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分布图(据张成立等, 2005)1 糜署岭岩体糜署岭岩体位于天水南部,侵位于礼县—麻沿河断裂与黄渚关断裂之间(图 2-3),位置处于甘肃徽县麻沿河乡-高桥乡一带,地理坐标为北纬 33°56′~34°05′,东经5′~106°15′。岩体为较大的花岗岩基,出露面积 480km2,空间展布上呈东宽西窄的形状,长约 46 km,最宽处约 16 km,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图 2-3)。署岭岩体西侧长轴方向从东向西分布有黄渚关、挖泉山、董河、草关四个花岗岩体,、董河、挖泉山的岩性较为均一,并且草关、董河闪长岩可与黄渚关和糜署岭岩体岩石形成对比,而挖泉山辉长岩可与黄渚关和糜署岭暗色镁铁质微细粒包体进行对体东北缘围岩是中秦岭泥盆系舒家坝群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以及部分泥盆系龙造地层体的砂岩、粉砂岩段。北缘围岩是下石炭统麻沿河地区麻沿河碎屑砂岩层,围岩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群灰色砂岩夹红色粉砂岩以及厚层状灰岩,岩体南侧围岩是
图 2-3 糜署岭岩体地质图(据李佐臣等, 2013)糜署岭岩体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并含有大量的二长闪长质镁铁质粒包体。前人围绕寄主岩和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特征开展了大研究工作(李佐臣等, 2013; 梁文天等, 2015; Qin et al., 2009),研究者普遍认为糜署体寄主岩石与镁铁质微细粒包体是同源的幔源和壳源两类岩浆混合形成的,锆石 U结果表明寄主二长花岗岩和 MME 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晶年龄为 213±3 Ma,认为其形构造环境为后造山(Qin et al., 2009; 李佐臣等, 2013),是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全撞导致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2 东江口岩体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陕南柞水-山阳地区,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中,该岩北东东走向,南部略向西突出,出露面积约 544km2,地理坐标北纬 33°35′~33°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秦岭老城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龄和Sr-Nd同位素的制约[J]. 方博文,张贺,叶日胜,王岩,陈福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05)
[2]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J]. 马昌前,李艳青. 岩石学报. 2017(05)
[3]南秦岭胭脂坝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制约[J]. 韦龙猛,杨一增,张贺,贺剑峰,陈福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4)
[4]研究岩浆岩的金钥匙:角闪石-斜长石矿物温压计[J]. 孟子岳,朱飞霖,张凯亮.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6(01)
[5]秦岭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演化[J]. 王晓霞,王涛,张成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8)
[6]秦岭造山带光头山岩体群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意义[J]. 张有军,梁文天,罗先熔,董云鹏,张国伟. 矿物岩石. 2015(01)
[7]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糜署岭岩体的岩石磁学及磁组构可靠性约束[J]. 梁文天,靳春胜,Prayath Nantasin,张国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8]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J]. 徐学义,陈隽璐,高婷,李平,李婷. 岩石学报. 2014(02)
[9]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李佐臣,裴先治,李瑞保,裴磊,胡波,刘成军,陈国超,陈有炘. 岩石学报. 2013(08)
[10]陕西南秦岭柞水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刘哲东,孙丰月,马芳芳,张本龙. 世界地质. 2013(02)
博士论文
[1]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意义[D]. 李阳.西北大学 2017
[2]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 秦江锋.西北大学 2010
[3]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 梁文天.西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南秦岭晚三叠世老城与胭脂坝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动力学意义[D]. 陶威.西北大学 2014
[2]东秦岭八里坪岩体侵位机制的构造约束及意义[D]. 李阳.西北大学 2014
[3]北京房山岩体剥蚀深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杨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2995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9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