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新声后山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工程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24 20:17
峨边县新声后山地质灾害点由X1和X2两个不稳定斜坡组成,威胁新声村170户1118人。X1不稳定斜坡滑体、滑床均为崩坡积含块碎石粉质粘土,规模为中型,变形表现为间断性蠕滑,天然工况下为稳定~基本不稳定状态,暴雨等极端工况下为基本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X2不稳定斜坡潜在滑面为基覆界面,规模为中型,变形轻微,以地表房屋开裂为主,天然工况下为稳定状态,暴雨等极端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状态。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勘查手段、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变形历史等分析其变形原因及发育特征,通过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宏观判断进行比较验证。综合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施工条件,确定了抗滑桩、挡土墙和接排水沟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文章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2020,40(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灾害分布全貌图
X1不稳定斜坡位于油房沟下游左岸,前缘沿油房沟展布,高程约505~552m,后缘高程567m,坡度上陡下缓,临沟处因沟水冲蚀形成3~5m高陡坎。坡向333°,坡面坡度25°~40°,前缘较陡,中上部略缓。坡表乔木及灌木极发育,少量区域为农田及房屋,植被覆盖率约60~70%图2。该不稳定斜坡分布,油房沟上游段长约40m,下游段长约80m,横向宽约150~200m,潜在滑面位于土层内部,滑体厚度约8~15m;体积15.12×104m3,属于中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滑体及滑床均为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图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在该部位为埋深较深。
X2不稳定斜坡位于大渡河右岸Ⅰ级阶地内侧陡坡坡脚居民建筑密集区。前缘沿新村路内侧分布,高程507~509m,后缘高程530~562m,坡度呈陡缓交替变换,坡度约25°~35°,坡向314°,多人工开挖形成的台阶状地形。坡表大部分范围内均为居民住宅建筑,仅在后缘附近为农田(图3)。X2宽250m,长100m,最危险潜在滑面为基覆界面,滑体厚度10~20m,滑体总体积37.5×104m3,规模为中型。X2不稳定斜坡区域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及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青川某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方案研究[J]. 罗东生,龙行,张凯,褚晶磊. 土工基础. 2018(02)
[2]延安市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研究[J]. 祝俊华,陈志新,赵法锁,祝艳波. 灾害学. 2016(04)
[3]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J]. 田少冲,刘岁海. 吉林水利. 2015(01)
[4]某小水电站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分析[J]. 巴仁基,王丽,刘宇杰,倪化勇,徐如阁. 人民长江. 2012(24)
本文编号:2997863
【文章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2020,40(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灾害分布全貌图
X1不稳定斜坡位于油房沟下游左岸,前缘沿油房沟展布,高程约505~552m,后缘高程567m,坡度上陡下缓,临沟处因沟水冲蚀形成3~5m高陡坎。坡向333°,坡面坡度25°~40°,前缘较陡,中上部略缓。坡表乔木及灌木极发育,少量区域为农田及房屋,植被覆盖率约60~70%图2。该不稳定斜坡分布,油房沟上游段长约40m,下游段长约80m,横向宽约150~200m,潜在滑面位于土层内部,滑体厚度约8~15m;体积15.12×104m3,属于中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滑体及滑床均为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图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在该部位为埋深较深。
X2不稳定斜坡位于大渡河右岸Ⅰ级阶地内侧陡坡坡脚居民建筑密集区。前缘沿新村路内侧分布,高程507~509m,后缘高程530~562m,坡度呈陡缓交替变换,坡度约25°~35°,坡向314°,多人工开挖形成的台阶状地形。坡表大部分范围内均为居民住宅建筑,仅在后缘附近为农田(图3)。X2宽250m,长100m,最危险潜在滑面为基覆界面,滑体厚度10~20m,滑体总体积37.5×104m3,规模为中型。X2不稳定斜坡区域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及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青川某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方案研究[J]. 罗东生,龙行,张凯,褚晶磊. 土工基础. 2018(02)
[2]延安市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研究[J]. 祝俊华,陈志新,赵法锁,祝艳波. 灾害学. 2016(04)
[3]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J]. 田少冲,刘岁海. 吉林水利. 2015(01)
[4]某小水电站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分析[J]. 巴仁基,王丽,刘宇杰,倪化勇,徐如阁. 人民长江. 2012(24)
本文编号:2997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9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