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发布时间:2021-02-08 22:29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及其周邻地震构造带分布图
图2 四川盆地及其周邻地震构造带分布图图4 1974年永善Ms7.1级地震主余震(据Zhang Sichang et al., 1994)与2014年永善Ms5.0级和5.3级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级地震以来(Zhang Peizhen et al., 2010; Zhang Huiping et al., 2020),青藏高原东缘进入一个强震活跃期,在四川盆地西缘强震不断,包括2012年龙门山南段雅安芦山Ms7.0级地震、2017年岷山北段九寨沟Ms7.0级地震等(Xu Xiwei et al., 2013; Zhao Xu et al., 2017; Zhang Yueqiao et al., 2018),与1933年岷江上游叠溪7.5级地震一起,这些强震预示着青藏高原东部的川青地块正强烈活动并向东缘推挤,压迫着四川盆地基底的扬子地块。另一方面,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自2012年以来也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包括2012年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5.7级地震、2014年永善Ms5.0和5.3级地震、2018年四川文兴县5.3级和5.7级地震、以及2019年四川长宁Ms6.0级地震等(Xu Xiwei et al., 2014a,2014b; He Dengfa et al., 2019; Yi Guixi et al., 2019)(图1)。与川西龙门山-岷山地震构造带不同的是,四川盆地南部的中强地震发生在盆地晚中生代盖层褶皱构造发育地区,位于现今活动川滇活动地块的东部边界断裂带: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外围地带,处于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地块内部沉降区(Hao et al., 2014),且这些盖层褶皱构造是四川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采的重要对象。尤其是2018年长宁文兴县双震型地震发生以来,围绕该地区中、强地震与页岩气开采井注水和水压致裂施工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种认为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块的深钻孔注水压裂可能诱发了该地区的群震的发生(Lei et al., 2019),并从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探讨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He Dengfa et al., 2019)。作为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地块,为什么四川南部地区具有如此频繁的中、强地震?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什么?地震的发震背景是什么?它们是诱发地震吗?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克拉通地震的发生机制,一直是地震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长期关注和探究的课题,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从地壳结构、第四纪活动断层、地震地质、地震学、大地测量、构造应力场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展示和探讨,深化了克拉通地区地震研究(如:Kan Rongju et al., 1977, 1983; Xie Furen et al., 1993, 2001, 2004; Zhang Peizhen et al., 2003; Shen Zhengkang et al., 2005; Wen Xueze et al., 2013; Luo Jun et al., 2014; Xu Xiwei et al., 2014a, 2014b; Wang Xiaoshan et al., 2015; Yi Guixi et al., 2008, 2019, 2020; Cai et al., 2017; Qi Yuping et al., 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J].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9)
[2]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J]. 常祖峰,张艳凤,王光明,张世民,毛泽斌,刘昌伟. 地球学报. 2020(04)
[3]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 刘敬光,万永革,黄志斌,李振月,胡晓辉,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2019(03)
[4]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J].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宫悦,乔慧珍,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5]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J]. 何登发,鲁人齐,黄涵宇,王晓山,姜华,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6]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J]. 张岳桥,董树文,贾东. 地质学报. 2018(12)
[7]The Yanshan orogeny and late Mesozoic multi-plate convergence in East Asia—Commemorating 90th years of the “Yanshan Orogeny”[J]. Shuwen DONG,Yueqiao ZHANG,Hailong LI,Wei SHI,Huaimin XUE,Jianhua LI,Shiqi HUANG,Yongchao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12)
[8]重庆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动力环境分析[J]. 冯梅,安美建,吴中海,谭成轩. 地球学报. 2019(02)
[9]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J]. 祁玉萍,张致伟,龙锋,肖本夫,梁明剑,路茜,江鹏. 地震地质. 2018(02)
[10]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震源过程反演与烈度估计[J]. 张旭,冯万鹏,许力生,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本文编号:3024628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及其周邻地震构造带分布图
图2 四川盆地及其周邻地震构造带分布图图4 1974年永善Ms7.1级地震主余震(据Zhang Sichang et al., 1994)与2014年永善Ms5.0级和5.3级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级地震以来(Zhang Peizhen et al., 2010; Zhang Huiping et al., 2020),青藏高原东缘进入一个强震活跃期,在四川盆地西缘强震不断,包括2012年龙门山南段雅安芦山Ms7.0级地震、2017年岷山北段九寨沟Ms7.0级地震等(Xu Xiwei et al., 2013; Zhao Xu et al., 2017; Zhang Yueqiao et al., 2018),与1933年岷江上游叠溪7.5级地震一起,这些强震预示着青藏高原东部的川青地块正强烈活动并向东缘推挤,压迫着四川盆地基底的扬子地块。另一方面,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自2012年以来也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包括2012年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5.7级地震、2014年永善Ms5.0和5.3级地震、2018年四川文兴县5.3级和5.7级地震、以及2019年四川长宁Ms6.0级地震等(Xu Xiwei et al., 2014a,2014b; He Dengfa et al., 2019; Yi Guixi et al., 2019)(图1)。与川西龙门山-岷山地震构造带不同的是,四川盆地南部的中强地震发生在盆地晚中生代盖层褶皱构造发育地区,位于现今活动川滇活动地块的东部边界断裂带: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外围地带,处于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地块内部沉降区(Hao et al., 2014),且这些盖层褶皱构造是四川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采的重要对象。尤其是2018年长宁文兴县双震型地震发生以来,围绕该地区中、强地震与页岩气开采井注水和水压致裂施工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种认为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块的深钻孔注水压裂可能诱发了该地区的群震的发生(Lei et al., 2019),并从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探讨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He Dengfa et al., 2019)。作为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地块,为什么四川南部地区具有如此频繁的中、强地震?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什么?地震的发震背景是什么?它们是诱发地震吗?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克拉通地震的发生机制,一直是地震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长期关注和探究的课题,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从地壳结构、第四纪活动断层、地震地质、地震学、大地测量、构造应力场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展示和探讨,深化了克拉通地区地震研究(如:Kan Rongju et al., 1977, 1983; Xie Furen et al., 1993, 2001, 2004; Zhang Peizhen et al., 2003; Shen Zhengkang et al., 2005; Wen Xueze et al., 2013; Luo Jun et al., 2014; Xu Xiwei et al., 2014a, 2014b; Wang Xiaoshan et al., 2015; Yi Guixi et al., 2008, 2019, 2020; Cai et al., 2017; Qi Yuping et al., 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J].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9)
[2]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J]. 常祖峰,张艳凤,王光明,张世民,毛泽斌,刘昌伟. 地球学报. 2020(04)
[3]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 刘敬光,万永革,黄志斌,李振月,胡晓辉,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2019(03)
[4]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J].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宫悦,乔慧珍,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5]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J]. 何登发,鲁人齐,黄涵宇,王晓山,姜华,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6]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J]. 张岳桥,董树文,贾东. 地质学报. 2018(12)
[7]The Yanshan orogeny and late Mesozoic multi-plate convergence in East Asia—Commemorating 90th years of the “Yanshan Orogeny”[J]. Shuwen DONG,Yueqiao ZHANG,Hailong LI,Wei SHI,Huaimin XUE,Jianhua LI,Shiqi HUANG,Yongchao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12)
[8]重庆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动力环境分析[J]. 冯梅,安美建,吴中海,谭成轩. 地球学报. 2019(02)
[9]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J]. 祁玉萍,张致伟,龙锋,肖本夫,梁明剑,路茜,江鹏. 地震地质. 2018(02)
[10]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震源过程反演与烈度估计[J]. 张旭,冯万鹏,许力生,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本文编号:3024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2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