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建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4 08:26
针对现有研究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方法,未考虑不同层级人群的应激情绪情况,采用蝴蝶形突变模型进行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建模分析。通过蝴蝶形突变模型分析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将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的影响分为对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恐惧情绪以及愤怒情绪的影响。以汶川地震后四川绵阳地震重灾区为例进行研究,分析频繁余震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群的4种心理应激情绪影响程度以及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分层多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社会支持和个体消极沉思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多元决定系数变化值的影响,完成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后的频繁余震对女性、中老年、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群的心理应激情绪影响最为严重;同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相关的消极沉思与社会支持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比较显著,高社会支持对高消极沉思群众的焦虑情绪影响起到显著中介作用,消极沉思与社会支持交互效应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
【文章来源】:灾害学. 2020,35(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
为深入研究步骤3中频繁余震相关的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采用大于或者小于平均数标准差(±1SD)的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表示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的高低,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高社会支持(+1SD)对群众产生的焦虑情绪影响明显小于低社会支持(-1SD)对群众产生的焦虑情绪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相关的高社会支持对高消极沉思群众的焦虑情绪影响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大地震震后伤员伤情特点综合分析[J]. 陈长坤,王小勇,雷鹏,徐童. 华北地震科学. 2019(04)
[2]国外灾害行为研究:缘起、议题和发现[J]. 孙磊,齐文华,邓砚,魏本勇. 华北地震科学. 2018(03)
[3]应激和人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J]. 刘蔚,王进,王红,陈香宇,李建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02)
[4]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J]. 柯攀,吴冬梅,姜峰波,林紫,刘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01)
[5]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胃肠癌患者创伤应激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 陈玉梅,闫树英,张华,刘艳芬,姚辉,李海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 (12)
[6]芦山地震后儿童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J]. 付琳,程锦,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7)
[7]人格特质对武警战士创伤后应激反应影响中介因素研究[J]. 宋之杰,陈海强,臧刚顺,石蕊. 中国职业医学. 2017(03)
[8]情绪波动对运动效果预测优化建模仿真[J]. 李姗姗,杨菁,李晔. 计算机仿真. 2017(04)
[9]心理弹性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军人急性应激反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J]. 刘金鑫,张水淼,尉壮壮,于波,杨悦,李佳美,邓光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7(11)
[10]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J]. 吴鑫,陈龙,戴文杰,谭红专,刘爱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4)
本文编号:3062893
【文章来源】:灾害学. 2020,35(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
为深入研究步骤3中频繁余震相关的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采用大于或者小于平均数标准差(±1SD)的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表示消极沉思和社会支持的高低,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高社会支持(+1SD)对群众产生的焦虑情绪影响明显小于低社会支持(-1SD)对群众产生的焦虑情绪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相关的高社会支持对高消极沉思群众的焦虑情绪影响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大地震震后伤员伤情特点综合分析[J]. 陈长坤,王小勇,雷鹏,徐童. 华北地震科学. 2019(04)
[2]国外灾害行为研究:缘起、议题和发现[J]. 孙磊,齐文华,邓砚,魏本勇. 华北地震科学. 2018(03)
[3]应激和人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J]. 刘蔚,王进,王红,陈香宇,李建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02)
[4]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J]. 柯攀,吴冬梅,姜峰波,林紫,刘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01)
[5]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胃肠癌患者创伤应激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 陈玉梅,闫树英,张华,刘艳芬,姚辉,李海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 (12)
[6]芦山地震后儿童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J]. 付琳,程锦,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7)
[7]人格特质对武警战士创伤后应激反应影响中介因素研究[J]. 宋之杰,陈海强,臧刚顺,石蕊. 中国职业医学. 2017(03)
[8]情绪波动对运动效果预测优化建模仿真[J]. 李姗姗,杨菁,李晔. 计算机仿真. 2017(04)
[9]心理弹性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军人急性应激反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J]. 刘金鑫,张水淼,尉壮壮,于波,杨悦,李佳美,邓光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7(11)
[10]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J]. 吴鑫,陈龙,戴文杰,谭红专,刘爱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4)
本文编号:3062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6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