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溴离子示踪的潜水蒸发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05:18
  潜水蒸发是“五水”循环转换的重要环节,准确评价潜水蒸发过程及潜水蒸发量对于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土壤盐渍化防治、天然植被生态耗水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潜水蒸发研究多侧重于不同条件下的潜水蒸发量评价,一般未充分考虑水分在包气带中的向上传输过程,不利于深入认识潜水蒸发过程和机理。化学示踪法是研究地下水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选用溴离子作为示踪剂,通过开展变饱和数值模拟、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示踪试验,分析利用溴离子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的主控因素,探讨方法可行性及适用性,并结合实际试验条件,优化投放条件,为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包气带岩性和水位埋深是影响溴离子运移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水位埋深越浅、土壤岩性越细,潜水蒸发强度越大,溴离子运移速率越快。溴离子运移及分布规律随包气带特征变化呈现显著差异,表明其作为示踪剂响应变化的灵敏度较高,能够有效指示潜水蒸发强度的改变。(2)通过对比实际潜水蒸发量与计算潜水蒸发量,总结天然因素(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和人为因素(投放深度和投放浓度)对溴离子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的影响。岩性颗粒越细、水位埋深越浅,潜水蒸发作用越强烈,溴离子在包...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溴离子示踪的潜水蒸发评价研究


溴离子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示意图

概念模型,包气带


9埋深及包气带岩性)下溴离子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及分布特征,并分析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溴离子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的影响,探讨溴离子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的适用性。为室内土柱稳定试验和野外溴示踪试验提供理论指导。2.2.1概念模型建立天然持续蒸发条件下一维均质变饱和水分—溶质运移模型(图2-2)。并针对包气带岩性(L)、地下水位埋深(H)、溴离子投放深度(D)和浓度(C)建立多组模型(表2-1),模型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分析人工溴离子示踪法各影响因素对潜水蒸发评价的影响,论证此方法可行性及适用性。图2-2概念模型Fig2-2Conceptualmodel表2-1影响因素控制条件设置Table2-1Thecontrolledconditionsofmodel探究因素模型条件包气带特征水位埋深H/m2、3、4土壤岩性/L粉质壤土、砂土投放条件投放深度D/m1、2、3投放浓度C/(g/L)100、300、500、700、9002.2.2数学模型(1)水分运移模型水流模型概化为一维均质非饱和水流模型,上边界是大气边界,下边界是变水头边界。垂向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控制方程由Darcy-Richards方程表示[56]:()=()+()(2-2)

基于溴离子示踪的潜水蒸发评价研究


试验装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溴示踪法评价潜水蒸发可行性数值模拟[J]. 王登,霍思远,孙芳,曾娟,伊明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1)
[2]细胞谱系示踪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赵闫,欧阳宁鹃,代杰文,沈国芳.  口腔生物医学. 2017(04)
[3]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对降水入渗数值模拟的敏感性[J]. 霍思远,靳孟贵.  地球科学. 2017(03)
[4]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规律初步分析[J]. 贾瑞亮,周金龙,高业新,周殷竹,李阳,栗现文.  水科学进展. 2015(01)
[5]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分析[J]. 谭秀翠,杨金忠,宋雪航,查元源.  水科学进展. 2013(01)
[6]示踪试验分析方法在地下工程水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张伟杰,孙子正,朱明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04)
[7]潜水蒸发研究进展[J]. 郑春成.  农业与技术. 2011(04)
[8]气象因素对潜水蒸发影响探讨[J]. 于海龙,姜峰,苏浩.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1(03)
[9]华北半湿润地区微咸水滴灌番茄耗水量和土壤盐分变化[J]. 万书勤,康跃虎,王丹,刘士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08(10)
[10]核素示踪分子功能检测及靶向治疗应用现状[J]. 王荣福.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8(S1)

博士论文
[1]干旱区土壤水盐分布特征与调控方法研究[D]. 张江辉.西安理工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平衡和非平衡模型的包气带土壤中氨氮运移过程研究[D]. 杨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非线性地下水系统分析动态数值模拟及预测[D]. 陶占盛.长春工业大学 2012
[3]井间示踪剂测试解释方法研究[D]. 苏柳榕.西南石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02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02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f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