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胶莱盆地鲁科1井多重地层划分及K/Pg界线探讨

发布时间:2021-03-27 10:06
  胶莱盆地系一典型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白垩纪地层发育齐全。鲁科1井位于胶莱盆地胶州市城区北侧,取心地层大致为王氏群的上部。王氏群顶部为胶州组,上覆第四纪沉积。在山东,无论鲁东还是鲁西地区,白垩—古近系界线附近皆或多或少地存在地层缺失。而胶州地区的胶州组则横跨晚白垩世、古新世两个时代,完整地记录了K/Pg事件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为山东地区K/Pg事件的研究提供了有利场所。根据岩性特征,并结合前人资料,岩石地层研究认为鲁科1井岩心整体属于王氏群。该群包括红土崖组和胶州组。钻孔中红土崖组未见底,胶州组未见顶。胶州组由下至上可细分为胶一段、胶二段、胶三段、胶四段。经鉴定,鲁科1井岩心样品中发现介形类微体化石16属28种。根据介形类的生物面貌、化石分布组合以及垂向地层变化特征,对鲁科1井岩心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介形类化石组合序列,并划分出3个生物组合带:1)Cypridea recta—Eucypris triangularis—Eucypris cuneata组合带;2)Candoniella suzini—Timiriasevia minuscula—Candoniella candida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胶莱盆地白垩系研究现状
        1.3.2 非海相介形类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盆地形成和演化
    2.3 盆地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地层特点
第三章 鲁科1井介形类生物地层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 系统古生物学
    3.3 介形类化石组合划分
    3.4 介形类组合特征
    3.5 与其它盆地对比
第四章 鲁科1井岩石地层
第五章 撞击事件的证据——玻璃质微球粒的发现
    5.1 撞击事件的产物
    5.2 玻璃质微球粒特征
        5.2.1 地层分布
        5.2.2 形貌特征
        5.2.3 样品分析
        5.2.4 主量元素数据分析
    5.3 玻璃质微球粒成因探讨
第六章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探讨
    6.1 界线地层研究现状
    6.2 岩心界线位置探讨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J]. 于学峰,杜圣贤,王启飞,刘书才,周丽,刘凤臣,卢辉楠,陈诚.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04)
[2]中国白垩纪陆相阶的划分与对比[J]. 万晓樵,李罡,黄清华,席党鹏,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2013(04)
[3]山东平邑盆地固城组和卞桥组的介形类动物群[J]. 杨景林,徐健,刘凤臣,王睿,沈一新.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02)
[4]月尘的性质及危害评述[J]. 张森森,王世杰,李雄耀,李世杰,唐红,李阳,于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2)
[5]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J]. 李莎,高琴琴,张翼翼,屈海英,王曼艳,万晓樵.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01)
[6]粤西怀集盆地白垩系马屋组的介形类化石[J]. 张显球,林小燕.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2(01)
[7]南塔斯曼海微玻陨石颗粒:深海记录中撞击事件的环境效应[J]. 李文宝,王汝建,丁晓辉.  第四纪研究. 2011 (05)
[8]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晚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J]. 李顺,席党鹏,荆夏,黄清华,王焯,万晓樵.  古生物学报. 2011(03)
[9]“地时”(Earthtime)研究计划:“深时”(Deep Time)记录的定年精度与时间分辨率[J]. 吴怀春,王成善,张世红,杨天水,万晓樵.  现代地质. 2011(03)
[10]广西合浦盆地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的介形类化石[J]. 张显球,林小燕.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D]. 孙晗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本文编号:3103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03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