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1:19
  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GPS观测数据对该区域的速度场分区进行模拟。运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地壳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段分析。结合所构建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采用coulomb3.3软件[1,2]分析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及对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采用多面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速度场分别进行分区拟合,并对上述三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为多面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2)运用Tam技术[3](平均矩张量技术)结合汶川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段研究,并与采用多面函数计算的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利用平均矩张量技术...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引自姜刚,2016)

技术路线图,库仑应力,同震,工程硕士学位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根据汶川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将该区域分为 4 段,采用平均矩张量技术(Tam)分别对 4 个分段区域的区域应力场进行求解,再结合速度场拟合结果采用多面函数法对相应区域的应力变值进行求解,将上述两种方法分别获得的应力应变结果进行分析比较。(3)汶川地区同震滑动参数反演及库仑应力变化的研究采用 RPS 算法对龙门山主断裂的滑动参数进行反演计算,通过正演计算相应站点的度场值来验证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利用上述反演所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模型,在ulomb3.3 软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其在指定接收断层和断层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力,并将其结果与采用 USCS 的破裂模型所触发的库仑应力进行比较分析。文中还将同一断层模型不同深度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对汶川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分析其对周边断裂的影响。.3.2 技术路线

示意图,龙门山断裂带,横过,示意图


2.1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自东北向西南沿四川盆地的边缘分部,青藏高原沿断裂带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该断裂带最初形成于印支晚期的印支造山运动,后经喜山期渐新世末、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化逐渐形成现今的断裂构造,全长约 500km,宽达 70km[31-33]。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 4 条逆冲走滑断裂组成,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后山断裂(由青川断裂、汶川—茂汶断裂和耿达—陇东断裂构成,走向 NE30°~50°,倾向 NW,倾角50°~70°)、中央断裂(该断裂从泸定两河口以南开始延伸至勉县-五龙断裂截止,是龙门山主体中东缘中低山区和高山区的分界线,走向 N45°E,倾角约 60°)、前山断裂(走向N35°~45°E,倾向 NW,倾角 50°~70°,从天全一带,经灌县、江油、广元,延伸至陕西宁强、勉县一带)和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走向 N60°~70°E,以 NW-SE 向逆冲为主,向下切割较浅)。上述的 4 条断裂呈叠瓦状向四川盆地内逆冲推覆,其断裂倾角均为由浅入深逐渐减小,即由近地表时其断裂倾角约为 60°~70°,甚至有的地方接近直立,随着深度的增加倾斜变缓,在地下 20~30km 处收敛成一条剪切带[34,35],如下图 2.1 所示。


本文编号:3120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20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