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3 22:2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对其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规模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多个断垄区和断凹区,发育有玢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床。庐枞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凹区,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郯庐断裂带的南段,具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如玢岩型铁矿床、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明矾石矿床等,其中,位于盆地西北部最大的矾山明矾石矿床构成了该盆地内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巨型酸性蚀变岩帽的成因及其与盆地内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亟待进行研究解决。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蚀变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原位高精度微区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开展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因及找矿指示研究。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主要由砖桥组火山岩蚀变而成,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从大矾山明矾石矿区向西南和...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酸性蚀变岩帽研究现状
1.2.1 酸性蚀变岩帽的研究方法
1.2.2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环境
1.2.3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研究历史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短波红外光谱(SWIR)分析
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6 全岩地球化学(WRG)分析
3.7 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40Ar-39Ar定年分析"> 3.8 明矾石40Ar-39Ar定年分析
3.9 金红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10 稳定同位素(S、H、O)分析
第四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质特征
4.1 矾山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蚀变矿化特征
4.2.1 明矾石化和明矾石矿体
4.2.2 其他蚀变特征
4.3 短波红外光谱研究(SWIR)
4.3.1 SWIR矿物识别
4.3.2 SWIR特征参数
4.4 矿物组成
4.4.1 蚀变矿化期次
4.4.2 矿物特征
4.5 蚀变分带特征
第五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特征
5.1.2 酸性蚀变岩帽的岩性分类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1.5 pXRF特征
5.2 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明矾石种类
5.2.2 不同类型明矾石元素特征
5.2.3 明矾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
5.2.4 明矾石空间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40Ar-39Ar定年"> 5.3.1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5.3.2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5.3.3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
第六章 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均一温度和盐度
6.1.3 压力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
6.2.1 样品特征
6.2.2 硫同位素组成
6.2.3 氢、氧同位素
6.3 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机制
6.3.1 物理化学条件
6.3.2 流体演化特征
6.3.3 形成机制
第七章 酸性蚀变岩帽成矿潜力指示
7.1 区域酸性蚀变岩帽
7.1.1 分布及产出特征
7.1.2 成矿地质条件
7.1.3 明矾石成因类型
7.1.4 形成环境
7.2 酸性蚀变岩帽与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关系
7.2.1 年代学
7.2.2 围岩蚀变
7.2.3 物理化学条件
7.2.4 硫的来源
7.2.5 玢岩铁矿床蚀变带中明矾石的形成机制
7.3 与典型酸性蚀变岩帽对比
7.3.1 地质特征
7.3.2 流体特征
7.3.3 明矾石光谱学及成分特征
7.3.4 明矾石地球化学判别
7.4 酸性蚀变岩帽找矿指示
7.4.1 庐枞盆地矾山矿区
7.4.2 庐枞盆地其他地区
7.4.3 庐枞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附表1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附表2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XRF分析结果/PPM
附表3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附表4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
附表5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短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附表6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 李旋旋,周涛发,刘一男,陈静,张乐骏,WHITE Noel C,谢杰. 岩石学报. 2019(12)
[2]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探测:概念与进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 吕庆田,孟贵祥,严加永,张昆,赵金花,龚雪婧. 中国地质. 2019(04)
[3]庐枞火山岩盆地南部拔茅山铜矿深部找矿潜力分析[J]. 程培生,王芝水.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6)
[4]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岩石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周曙光,廖世斌,周可法,王金林,刘盈娣. 岩矿测试. 2018(01)
[5]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7(11)
[6]安徽庐枞盆地罗河铁矿床中榍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意义[J]. 范裕,董赫,刘一男,张乐骏. 岩石学报. 2017(11)
[7]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J]. 周涛发,范裕,王世伟,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8]一个新的矿物面扫描分析方法开发和地质学应用[J]. 汪方跃,葛粲,宁思远,聂利青,钟国雄,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9]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中硬石膏微量元素特征、沉淀机制及其对铁成矿作用的制约[J]. 刘一男,范裕,张乐骏. 岩石学报. 2017(11)
[10]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李旋旋,张乐骏,高昌生,谢杰,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博士论文
[1]福建紫金山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精细矿物学研究[D]. 刘文元.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
[2]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合肥工业大学 2011
[3]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D]. 马立成.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浙江嵊州白垩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D]. 张龙坤.成都理工大学 2018
[2]庐枞盆地大倪庄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王继强.合肥工业大学 2016
[3]安徽庐枞盆地罗河—小包庄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刘一男.合肥工业大学 2015
[4]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及阴极发光特征与意义[D]. 田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5]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江满容.中国地质大学 2011
[6]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D]. 覃永军.中国地质大学 2010
[7]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提取矿化信息的方法研究[D]. 孟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8]安徽庐枞盆地龙桥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D]. 段超.合肥工业大学 2009
[9]安徽庐枞盆地大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唐敏惠.合肥工业大学 2008
[10]近红外矿物光谱技术研究及其在德兴斑岩铜矿的应用[D]. 韩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156153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酸性蚀变岩帽研究现状
1.2.1 酸性蚀变岩帽的研究方法
1.2.2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环境
1.2.3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研究历史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短波红外光谱(SWIR)分析
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6 全岩地球化学(WRG)分析
3.7 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40Ar-39Ar定年分析"> 3.8 明矾石40Ar-39Ar定年分析
3.9 金红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10 稳定同位素(S、H、O)分析
第四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质特征
4.1 矾山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蚀变矿化特征
4.2.1 明矾石化和明矾石矿体
4.2.2 其他蚀变特征
4.3 短波红外光谱研究(SWIR)
4.3.1 SWIR矿物识别
4.3.2 SWIR特征参数
4.4 矿物组成
4.4.1 蚀变矿化期次
4.4.2 矿物特征
4.5 蚀变分带特征
第五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特征
5.1.2 酸性蚀变岩帽的岩性分类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1.5 pXRF特征
5.2 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明矾石种类
5.2.2 不同类型明矾石元素特征
5.2.3 明矾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
5.2.4 明矾石空间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40Ar-39Ar定年"> 5.3.1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5.3.2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5.3.3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
第六章 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均一温度和盐度
6.1.3 压力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
6.2.1 样品特征
6.2.2 硫同位素组成
6.2.3 氢、氧同位素
6.3 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机制
6.3.1 物理化学条件
6.3.2 流体演化特征
6.3.3 形成机制
第七章 酸性蚀变岩帽成矿潜力指示
7.1 区域酸性蚀变岩帽
7.1.1 分布及产出特征
7.1.2 成矿地质条件
7.1.3 明矾石成因类型
7.1.4 形成环境
7.2 酸性蚀变岩帽与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关系
7.2.1 年代学
7.2.2 围岩蚀变
7.2.3 物理化学条件
7.2.4 硫的来源
7.2.5 玢岩铁矿床蚀变带中明矾石的形成机制
7.3 与典型酸性蚀变岩帽对比
7.3.1 地质特征
7.3.2 流体特征
7.3.3 明矾石光谱学及成分特征
7.3.4 明矾石地球化学判别
7.4 酸性蚀变岩帽找矿指示
7.4.1 庐枞盆地矾山矿区
7.4.2 庐枞盆地其他地区
7.4.3 庐枞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附表1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附表2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XRF分析结果/PPM
附表3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附表4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
附表5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短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附表6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 李旋旋,周涛发,刘一男,陈静,张乐骏,WHITE Noel C,谢杰. 岩石学报. 2019(12)
[2]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探测:概念与进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 吕庆田,孟贵祥,严加永,张昆,赵金花,龚雪婧. 中国地质. 2019(04)
[3]庐枞火山岩盆地南部拔茅山铜矿深部找矿潜力分析[J]. 程培生,王芝水.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6)
[4]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岩石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周曙光,廖世斌,周可法,王金林,刘盈娣. 岩矿测试. 2018(01)
[5]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7(11)
[6]安徽庐枞盆地罗河铁矿床中榍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意义[J]. 范裕,董赫,刘一男,张乐骏. 岩石学报. 2017(11)
[7]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J]. 周涛发,范裕,王世伟,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8]一个新的矿物面扫描分析方法开发和地质学应用[J]. 汪方跃,葛粲,宁思远,聂利青,钟国雄,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9]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中硬石膏微量元素特征、沉淀机制及其对铁成矿作用的制约[J]. 刘一男,范裕,张乐骏. 岩石学报. 2017(11)
[10]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李旋旋,张乐骏,高昌生,谢杰,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2017(11)
博士论文
[1]福建紫金山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精细矿物学研究[D]. 刘文元.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
[2]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合肥工业大学 2011
[3]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D]. 马立成.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浙江嵊州白垩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D]. 张龙坤.成都理工大学 2018
[2]庐枞盆地大倪庄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王继强.合肥工业大学 2016
[3]安徽庐枞盆地罗河—小包庄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刘一男.合肥工业大学 2015
[4]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及阴极发光特征与意义[D]. 田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5]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江满容.中国地质大学 2011
[6]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D]. 覃永军.中国地质大学 2010
[7]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提取矿化信息的方法研究[D]. 孟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8]安徽庐枞盆地龙桥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D]. 段超.合肥工业大学 2009
[9]安徽庐枞盆地大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唐敏惠.合肥工业大学 2008
[10]近红外矿物光谱技术研究及其在德兴斑岩铜矿的应用[D]. 韩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156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5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