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9:14
贺兰构造带是一条位于“南北构造带”北段、东西夹持于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北邻阴山造山带、南抵祁连造山带、走向近南北的陆内构造带。贺兰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自古生代以来的陆内构造演化,在构造带内保留了良好的构造变形样式。其构造样式不但记录了前寒武纪板块边界的构造演化过程,而且记录了贺兰构造带周围块体自古生代以来,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的陆内构造变形的详细信息,是研究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陆内构造变形的天然实验室。论文通过对贺兰构造带进行详细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解析,并结合对贺兰构造带两侧巴彦浩特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认识:东西向上,贺兰构造带与西部的巴彦浩特构造带及东部的银川地堑具有明显的“地垒-地堑”式分带展布特征,该构造格局的初始形成时间为白垩纪。南北向上,贺兰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贺兰构造带南段和北段分别为走向近东西的“南倾北冲”和走向近南北的“西倾东冲”的挤压构造样式;中段主体表现为多期叠加褶皱构造样式。贺兰构造带南段、中段、北段有各自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贺兰构造带南段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过程:...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贺兰构造带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地层特征
2.2.1 前寒武系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岩浆岩发育特征
2.3.1 前寒武系基底中岩浆岩发育特征
2.3.2 显生宙沉积盖层中岩浆岩发育特征
第三章 贺兰构造带西部变形特征
3.1 贺兰构造带西部基本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3.1.1 巴彦浩特盆地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3.1.2 巴彦浩特盆地内部断裂展布特征
3.2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变形过程
3.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3.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3.2.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3.2.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3.3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变形特征讨论
3.3.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讨论
3.3.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讨论
3.3.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讨论
3.3.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讨论
3.4 贺兰构造带西部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四章 贺兰构造带东部变形特征
4.1 贺兰构造带东部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4.1.1 贺兰构造带东部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4.1.2 银川地堑构造变形特征
4.1.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
4.2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过程
4.2.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特征
4.2.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特征
4.2.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特征
4.2.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特征
4.3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讨论
4.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4.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4.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4.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4.4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小结
第五章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特征
5.1 贺兰构造带南段基本构造样式
5.1.1 贺兰构造带南段断裂展布特征
5.1.2 贺兰构造带南段褶皱展布特征
5.2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5.2.1 第一期构造早期变形特征(D_1~1)
5.2.2 第一期构造晚期变形特征(D_1~2)
5.2.3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5.2.4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5.2.5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5.3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讨论
5.3.1 第一期构造早期变形(D_1~1)讨论
5.3.2 第一期构造晚期变形(D_1~2)讨论
5.3.3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5.3.4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5.3.5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5.4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六章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特征
6.1 贺兰构造带中段基本构造样式
6.1.1 贺兰构造带中段断裂展布特征
6.1.2 贺兰构造带中段褶皱展布特征
6.2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6.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6.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6.2.3 第三期构造早期挤压构造变形特征(D_3~1)
6.2.4 第三期构造晚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D_3~2)
6.2.5 第四构造变形特征(D_4)
6.3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讨论
6.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6.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6.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6.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6.4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七章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
7.1 贺兰构造带北段基本构造样式
7.1.1 贺兰构造带北段断裂展布特征
7.1.2 贺兰构造带北段褶皱展布特征
7.2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7.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7.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7.2.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7.2.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7.3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讨论
7.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7.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7.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7.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7.4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八章 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总结
8.1 贺兰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变形特征
8.2 贺兰构造带总体构造变形特征
8.2.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
8.2.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
8.2.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
8.2.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彦浩特盆地南缘石炭系生烃潜力评价[J]. 李亚男,彭治超,戴银月.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8)
[2]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北段柳木高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J]. 公王斌,施炜,陈虹,邱士东,尹艳广,赵燚.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4)
[3]青藏高原东北缘三关口-牛首山断裂的右旋走滑与弧形构造带扩展[J]. 雷启云,张培震,郑文俊,柴炽章,王伟涛,杜鹏,俞晶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5)
[4]鄂尔多斯西南部待建纪黄旗口期和王全口期原盆面貌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 宋立军,刘池阳,赵红格,王建强,张小龙. 地学前缘. 2016(05)
[5]贺兰山北段古元古代S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刘金科,张道涵,魏俊浩,付乐兵,谭俊,王大钊,施海鹏,王艺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太原组沉积古地理及聚煤作用[J]. 李雅楠,刘祥宇,叶蕾,邓丽君,王晨.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Z1)
[7]贺兰山东麓新构造运动特征[J]. 田景雄,安娜. 中国西部科技. 2015(12)
[8]贺兰山中段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J]. 黄生金,李明涛,马彦云. 中国西部科技. 2015(12)
[9]大同盆地形成机制的构造研究[J]. 岑敏,董树文,施炜,周涛发,陈龙,陈兴强. 地质论评. 2015(06)
[10]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J]. 邓山泉,盛书中.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2)
博士论文
[1]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D]. 张道涵.中国地质大学 2017
[2]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特征及西、南缘奥陶纪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D]. 王振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贺兰山显生宙构造格局与区域矿产分布规律[D]. 黄喜峰.长安大学 2009
[4]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涵义[D]. 詹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
[5]鄂尔多斯盆地直罗—安定期原盆恢复[D]. 赵俊峰.西北大学 2007
[6]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分析[D]. 王锋.西北大学 2007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 李天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 李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9]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 赵红格.西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贺兰山镁铁质岩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D]. 王志宁.西北大学 2018
[2]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期物源属性及其构造意义[D]. 李蒙.西北大学 2015
[3]贺兰山早古生代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D]. 李灵波.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贺兰山中段孔兹岩的发现及其年代学证据[D]. 李黎明.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分区研究[D]. 吴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3
[6]二维地震资料在巴彦浩特地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D]. 王立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7]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北部构造研究[D]. 杨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3
[8]贺兰山地区下古生界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D]. 张海洋.中国海洋大学 2013
[9]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研究[D]. 王艳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10]雪峰山构造系统褶皱复合—联合叠加样式及动力机制[D]. 王建.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7165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贺兰构造带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地层特征
2.2.1 前寒武系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岩浆岩发育特征
2.3.1 前寒武系基底中岩浆岩发育特征
2.3.2 显生宙沉积盖层中岩浆岩发育特征
第三章 贺兰构造带西部变形特征
3.1 贺兰构造带西部基本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3.1.1 巴彦浩特盆地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3.1.2 巴彦浩特盆地内部断裂展布特征
3.2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变形过程
3.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3.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3.2.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3.2.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3.3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变形特征讨论
3.3.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讨论
3.3.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讨论
3.3.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讨论
3.3.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讨论
3.4 贺兰构造带西部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四章 贺兰构造带东部变形特征
4.1 贺兰构造带东部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4.1.1 贺兰构造带东部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4.1.2 银川地堑构造变形特征
4.1.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
4.2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过程
4.2.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特征
4.2.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特征
4.2.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特征
4.2.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特征
4.3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讨论
4.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4.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4.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4.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4.4 贺兰构造带东部构造变形小结
第五章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特征
5.1 贺兰构造带南段基本构造样式
5.1.1 贺兰构造带南段断裂展布特征
5.1.2 贺兰构造带南段褶皱展布特征
5.2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5.2.1 第一期构造早期变形特征(D_1~1)
5.2.2 第一期构造晚期变形特征(D_1~2)
5.2.3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5.2.4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5.2.5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5.3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讨论
5.3.1 第一期构造早期变形(D_1~1)讨论
5.3.2 第一期构造晚期变形(D_1~2)讨论
5.3.3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5.3.4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5.3.5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5.4 贺兰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六章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特征
6.1 贺兰构造带中段基本构造样式
6.1.1 贺兰构造带中段断裂展布特征
6.1.2 贺兰构造带中段褶皱展布特征
6.2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6.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6.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6.2.3 第三期构造早期挤压构造变形特征(D_3~1)
6.2.4 第三期构造晚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D_3~2)
6.2.5 第四构造变形特征(D_4)
6.3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讨论
6.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6.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6.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6.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6.4 贺兰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七章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
7.1 贺兰构造带北段基本构造样式
7.1.1 贺兰构造带北段断裂展布特征
7.1.2 贺兰构造带北段褶皱展布特征
7.2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7.2.1 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D_1)
7.2.2 第二期构造变形特征(D_2)
7.2.3 第三期构造变形特征(D_3)
7.2.4 第四期构造变形特征(D_4)
7.3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讨论
7.3.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讨论
7.3.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讨论
7.3.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讨论
7.3.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讨论
7.4 贺兰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八章 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总结
8.1 贺兰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变形特征
8.2 贺兰构造带总体构造变形特征
8.2.1 第一期构造变形(D_1)
8.2.2 第二期构造变形(D_2)
8.2.3 第三期构造变形(D_3)
8.2.4 第四期构造变形(D_4)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彦浩特盆地南缘石炭系生烃潜力评价[J]. 李亚男,彭治超,戴银月.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8)
[2]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北段柳木高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J]. 公王斌,施炜,陈虹,邱士东,尹艳广,赵燚.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4)
[3]青藏高原东北缘三关口-牛首山断裂的右旋走滑与弧形构造带扩展[J]. 雷启云,张培震,郑文俊,柴炽章,王伟涛,杜鹏,俞晶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5)
[4]鄂尔多斯西南部待建纪黄旗口期和王全口期原盆面貌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 宋立军,刘池阳,赵红格,王建强,张小龙. 地学前缘. 2016(05)
[5]贺兰山北段古元古代S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刘金科,张道涵,魏俊浩,付乐兵,谭俊,王大钊,施海鹏,王艺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太原组沉积古地理及聚煤作用[J]. 李雅楠,刘祥宇,叶蕾,邓丽君,王晨.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Z1)
[7]贺兰山东麓新构造运动特征[J]. 田景雄,安娜. 中国西部科技. 2015(12)
[8]贺兰山中段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J]. 黄生金,李明涛,马彦云. 中国西部科技. 2015(12)
[9]大同盆地形成机制的构造研究[J]. 岑敏,董树文,施炜,周涛发,陈龙,陈兴强. 地质论评. 2015(06)
[10]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J]. 邓山泉,盛书中.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2)
博士论文
[1]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D]. 张道涵.中国地质大学 2017
[2]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特征及西、南缘奥陶纪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D]. 王振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贺兰山显生宙构造格局与区域矿产分布规律[D]. 黄喜峰.长安大学 2009
[4]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涵义[D]. 詹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
[5]鄂尔多斯盆地直罗—安定期原盆恢复[D]. 赵俊峰.西北大学 2007
[6]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分析[D]. 王锋.西北大学 2007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 李天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 李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9]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 赵红格.西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贺兰山镁铁质岩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D]. 王志宁.西北大学 2018
[2]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期物源属性及其构造意义[D]. 李蒙.西北大学 2015
[3]贺兰山早古生代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D]. 李灵波.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贺兰山中段孔兹岩的发现及其年代学证据[D]. 李黎明.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分区研究[D]. 吴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3
[6]二维地震资料在巴彦浩特地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D]. 王立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7]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北部构造研究[D]. 杨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3
[8]贺兰山地区下古生界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D]. 张海洋.中国海洋大学 2013
[9]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研究[D]. 王艳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10]雪峰山构造系统褶皱复合—联合叠加样式及动力机制[D]. 王建.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71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7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