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祁连西段大泉地区北大河岩群b岩组变质岩特征及原岩恢复

发布时间:2021-05-24 05:29
  大泉地区位于中祁连西段,祁连造山带西段的各类地质体和地质构造单元均遭受到了较强烈的多期构造变形作用。研究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古元古代的北大河岩群,就为出露在祁连西段的一套经过多期变质变形改造的变质岩系,是祁连造山带西段的基底地质体,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变形强烈,透入性构造面理广泛发育,其原岩特征和原生组构等多已消失殆尽或无法识别,在研究区及区域内已无法恢复其原始层序,多属有层无序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本次研究过程中,根据本区出露岩性及其岩石组合特征,结合前人资料,经区域对比,将北大河岩群划分为b、c两个岩组,二者之间为断层接触。本文选择以北大河岩群b岩组的变质岩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岩石学组合、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探讨,为祁连造山带西段的基底地质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北大河岩群b岩组岩性主要以二云片岩、石榴子石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为主,夹有少量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等。b岩组内变质火山岩为基性火山岩,σ=1.501.92,为钙碱性岩石。其化学成分具有较低的TiO2、Fe2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岩石地层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岩
第3章 北大河岩群b岩组岩石组合及特征
    3.1 地层划分沿革
    3.2 b岩组剖面特征
    3.3 b岩组岩石类型划分及岩石学特征
        3.3.1 岩石组合特征
        3.3.2 岩石学特征
第4章 北大河岩群b岩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北大河岩群b岩组变质作用及原岩恢复
    5.1 变质作用
        5.1.1 变质作用类型
        5.1.2 变质期次
    5.2 变质相及其变质带的划分
    5.3 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探讨
        5.3.1 原岩恢复
        5.3.2 地质年代与构造环境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肃野马南山地区北大河岩群一岩组变质岩原岩特征及构造意义[J]. 赵吉昌,张立涛,杨镇熙.  甘肃科技. 2016(18)
[2]甘肃南祁连余石山地区变粒岩原岩恢复[J]. 贾志磊,窦小雨,王金荣,张岱,侯荣娜.  甘肃地质. 2016(02)
[3]中祁连西段北大河岩群中早古生代火山碎屑岩的识别——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 彭岩,李荣社,计文化,王超,李猛,张辉善,吴中楠.  西北地质. 2014(04)
[4]祁连山西段甘肃肃北地区北大河岩群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J]. 何世平,李荣社,王超,于浦生,辜平阳,时超.  地质通报. 2010(09)
[5]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董国安,杨怀仁,杨宏仪,刘敦一,张建新,万渝生,曾建元.  科学通报. 2007(13)
[6]北祁连山西段北大河岩群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J]. 李怀坤,陆松年,相振群,周红英,李惠民,刘敦一,宋彪,郑健康,顾瑛.  地质论评. 2007(01)
[7]祁连山西段古元古代北大河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J]. 付国民,苏建平,胡能高,王云斌.  中国地质. 2005(04)
[8]北祁连西段古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岩性质的确定[J]. 冯备战,王晓伟,曾俊杰,张学奎.  甘肃地质学报. 2005(01)
[9]北祁连造山带两种构造基底岩块及成矿系统[J]. 汤中立,白云来.  甘肃地质学报. 2001(02)
[10]北祁连山西段中元古代熬油沟蛇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J]. 张招崇.  地质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滇西允沟岩组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恢复[D]. 许威.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西祁连北大河岩群原岩建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研究[D]. 高艳青.长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0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