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松辽盆地南部新北地区泥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20:41
  研究首先基于已有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应用泥页岩分析方法、地震沉积学方法、石油地质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等,剖析泥岩相的展布特征、泥岩空间展布、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系统特征、断裂与微裂缝体系,系统分析新北地区泥页岩油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Ro、优质页岩有效厚度、异常压力、裂缝特征系统。然后确定各项关键评价参数,进行资源评价,总结泥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根据本项目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有机碳含量>2.0%,成熟度0.5%<Ro<1.2%的页岩确定为优质泥页岩。揭示了青一段与青二段优质泥页岩空间展布与有机质丰度,纵向上青一段发育两套优质页岩段,分别位于Ⅲ与Ⅳ砂组、Ⅰ砂组,青二段优质页岩位于下部V砂组。平面上,青一段、青二段优质页岩全区均有分布,TOC和S1含量高值均位于新北东南缘,优质页岩最大厚度也位于新北南东缘。青一段与青二段页岩孔隙类型有无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孔和微裂缝,将页岩储层类型分为4类,从1类到4类,微孔喉含量逐步增加,大孔喉含量逐步降低,小孔喉和中孔喉的含量则是先增加然后降低,平均孔喉半径...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松辽盆地南部新北地区泥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区域图,区域,位置,构造层


第2章区域地质背景7第2章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沿江地区,中央凹陷区新北新立构造的北部倾末端(图2-1)。图2-1研究区区域位置图Fig.2-1locationMapoftheresearcharea2.1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南部是中新生代的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较大,具有断坳双重结构[15]。在其中的断陷构造层中,发育了长岭、德惠、梨树、王府等多个断陷,每个断陷之间大部分以凸起相过渡,从整体上来看形成了断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因此影响着深层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另一方面,继承了古构造的坳陷构造层,以平稳沉降为主。在沉积末期,东南隆起区受到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在整体上反转抬升,并且一直持续到第三纪末,使得沉积盖层遭受严重的剥蚀,造成一系列的反转构造形成[16]。

关系图,关系图,页岩,资源


第3章泥页岩油富集条件10第3章泥页岩油富集条件3.1优质页岩空间展布松辽盆地在青山口组沉积期,湖盆范围广,暗色泥页岩发育,为页岩油生成、富集的良好层段,青一段和青二段泥页岩油具有自生自储的特征[23]。3.1.1优质页岩识别标准优质页岩是页岩油生成、储集基础,而对优质页岩空间展布的刻画是揭示页岩油分布的基矗有机质丰度是识别优质页岩的核心,对于优质页岩的识别均为建立期TOC与S1的关系,但是对其关系存在不同的认识,因而对优质页岩的识别也存在不同的标准[24]。卢双舫等(2012)认为油气的富集程度应该作为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的第一考察要素。使用三个指标对页岩油进行分级评价,分别为TOC值、氯仿沥青“A”含量和热解烃量(S1)[25]。TOC值为反映干酪根含量最直观、有效的指标,“A”和S1为直接反映页岩含油量的地球化学指标[26]。用页岩的TOC与S1和TOC与“A”分别构建关系图,确立其包络线,发现包络线呈现“三分性”,将其分为稳定高值段、上升段和稳定低值段。与其相对应的页岩油资源分为富集资源、低效资源和分散资源[27]。用TOC、S1以及“A”界限标准所得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因热解烃量无法反映油中重质部分的含量,“A”不能反映C14-烃类的含量,这二者的观测值均低于实际的残留油量,受成熟度影响大,而TOC相对前两者比较稳定,因此应以TOC标准作为资源分级评价的主要依据[28]。图3-1沿江地区青山口组TOC-S1关系图Figure3-1TOC-S1relationshipofQingshankouFormationalongtheYangtzeRiv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页岩油储集层微观孔喉分类与分级评价[J]. 卢双舫,李俊乾,张鹏飞,薛海涛,王国力,张俊,刘惠民,李政.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3)
[2]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的讨论[J]. 李旻翾,胡佳妮.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03)
[3]压力资料在页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 宋丽娜.  石油规划设计. 2018(01)
[4]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源岩下限与分级评价标准[J]. 卢双舫,黄文彪,李文浩,薛海涛,肖佃师,李吉君,王民,王伟明,陈方文,张俊,邓守伟,唐振兴.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3)
[5]页岩油评价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J]. 卢双舫,薛海涛,王民,肖佃师,黄文彪,李俊乾,谢柳娟,田善思,王森,李吉君,王伟明,陈方文,李文浩,薛庆忠,刘学峰.  石油学报. 2016(10)
[6]松辽盆地南部英坨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J]. 张瑞,田继军,樊齐,石司宇.  中国石油石化. 2016(S1)
[7]中国陆相页岩油富集特征[J]. 聂海宽,张培先,边瑞康,武晓玲,翟常博.  地学前缘. 2016(02)
[8]济阳坳陷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J]. 宁方兴.  石油学报. 2015(08)
[9]致密油与页岩油形成条件与“甜点区”评价[J]. 杨智,侯连华,陶士振,崔景伟,吴松涛,林森虎,潘松圻.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5)
[10]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 张廷山,彭志,杨巍,马燕妮,张洁.  岩性油气藏. 2015(03)



本文编号:3225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25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