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大陆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物质记录

发布时间:2021-06-14 12:08
  为了更好地了解汇聚板块边缘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在揭示地球演化历史中的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碰撞后岩浆作用的研究历史、碰撞类型及其对造山带地幔属性的影响、碰撞后岩浆作用的概念与内涵,以及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地幔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不仅是研究和揭示造山带地幔属性与演化的直接物质记录,而且是区域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然而,对碰撞造山过程中改造上覆岩石圈地幔的地壳物质种类、贡献量及其改造过程与机制、碰撞后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与机制等都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研究对丰富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50(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大陆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物质记录


造山过程和非造山的时间界定

造山带,陆壳


在弧-陆碰撞过程中表现的主要地质过程包括地壳的横向增生和与碰撞相关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图1).如弧-陆碰撞过程的发生,已经使中亚造山带成为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Windley等,2007;Xiao等,2003,2015),同时产生了同碰撞岩浆作用(如兴安地块东缘的早石炭世晚期含石榴子石二长花岗岩的形成;Li等,2014)和高压变质作用(如嫩江地区早石炭世蓝片岩的形成;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在弧-陆碰撞过程中,由于是年轻的洋壳物质和新增生陆壳物质与古老陆壳物质的汇聚过程,其深部作用过程往往表现为年轻与古老陆壳的再造和富集型岩石圈地幔的形成(Zhu等,2011;Wu和Zheng,2013).3.2 与“陆-弧-陆”和“陆-陆”俯冲过程相对应的“陆-陆”碰撞

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岩浆


所谓“碰撞后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碰撞后岩浆作用”是相对碰撞而言的.因此,确定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限是其前提.确定碰撞造山作用时限的基本原则是:运用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前-后产生的地质记录来限定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间范围.如可以通过运用大洋岩石圈消减过程中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来限定碰撞造山时间的下限,运用同碰撞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磨拉石沉积作用作为碰撞造山时间的上限(Liègeois,1998;Zheng和Wu,2018).就碰撞后岩浆作用的时间而言,碰撞后比碰撞要年轻.进一步,碰撞后岩浆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于碰撞造山作用,但是碰撞后岩浆岩在结构和成分上出现隶属碰撞造山带特点的继承性(Zheng等,2013,2019a).图3 陆-陆碰撞型造山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ubduction zone geochemistry[J]. Yong-Fei Zheng.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9(04)
[2]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in collisional orogens[J]. Yongfei Zheng,Jingwen Mao,Yanjing Chen,Weidong Sun,Pei Ni,Xiaoyong Yang.  Science Bulletin. 2019(03)
[3]从安第斯到冈底斯: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J]. 许志琴,赵中宝,马绪宣,陈希节,马元.  地质学报. 2019(01)
[4]The timing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J]. Yongfei Zheng,Fuyuan Wu.  Science Bulletin. 2018(24)
[5]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年轻碰撞造山带对比研究[J]. 张洪瑞,侯增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12)
[6]Continental versus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J]. Yong-Fei Zheng,Yi-Xiang Che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6(04)
[7]俯冲隧道中物质运移和流体-熔体活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J]. 李忠海,刘明启,Taras GERYA.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7)
[8]大陆俯冲带两类壳幔相互作用[J]. 赵子福,戴立群,郑永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7)
[9]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J]. 宋述光,王梦珏,王潮,牛耀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7)
[10]俯冲大陆岩石圈重熔: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因[J]. 赵子福,郑永飞.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7)



本文编号:3229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29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6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