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1-06-30 20:54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2020,42(0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2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划分方案
对于华北活动地块内部主要的Ⅱ级活动地块———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其内部的构造活动相对微弱,四周边界带的性质差异明显,周边的地震活动却十分强烈,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图3)。其西边界为祁连山-六盘山边界带,发生过包括1920年海原8??级地震等多次强烈地震;西北边界的银川地堑发生了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南部边界与秦岭边界带相接,其中华山山前断裂上发生了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东部的山西断陷带是华北活动地块内部次级活动地块的分区边界,发生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1990)。不同边界的震源机制解及GPS形变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整体运动特征(许忠淮等,2000;范俊喜等,2003;Liang et al.,2013;高彬等,2016;Hao et al.,2019;詹慧丽等,2020),不同边界带上的地震孕育和发生机制各不相同,西侧以挤压型地震为主,其它3个边界以拉张型为主。在边界带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结构研究方面,近期研究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如龙门山、祁连山-六盘山和天山等,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深部结构,特别是壳幔结构的探测方面(Zhao et al.,2003;Jia et al.,2006;Ye et al.,2015;Guo et al.,2016;Shen et al.,2017)。近年来,尽管在鄂尔多斯周缘布置的大量观测设备已进行了多期观测,但由于台站数量相对有限,目前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整体结构的建立方面(李松林等,2002;Huang et al.,2003;Bai et al.,2010;Li et al.,2010;任枭等,2012;陈兆辉等,2018;Pei et al.,2019),而边界带的详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细化研究。
天山的强震主要发生在山体两侧的前陆逆冲推覆带上,即天山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而天山山体内部虽为1个次级地块,但存在多条构造带,同样也发生构造变形并控制着一系列中强地震的发生(Burchfiel et al.,1999;邓起东等,2000;Molnar et al.,2000;张培震等,2003,2013;Selander et al.,2012;Wu et al.,2016,2019;郑文俊等,2019)(图4)。华北活动地块包括西部的鄂尔多斯、中部的华北平原以及东部的鲁西-黄海3个次级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但周边的地震活动却十分强烈(图3);华北平原的强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内部NNE走向的隐伏断裂上,特别是这些NNE走向的隐伏断裂与燕山南缘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交会部位,常有大地震发生;东部的鲁西-黄海一带,地震主要发生在郯庐断裂渤海湾段(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1990;许忠淮等,2000;江娃利,2001;许才军等,2002;范俊喜等,200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J]. 詹慧丽,张冬丽,何骁慧,沈旭章,郑文俊,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20(02)
[2]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葛伟鹏,王伟涛,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3]基于三维图像模式识别的西藏东南部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J]. 李昌珑,李宗超,吕红山,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4]南北地震带南段近期重力场变化与指标量分析[J]. 陈兆辉,王同庆,刘金钊,朱传东,张品,张双喜. 地震研究. 2018(03)
[5]活动构造与城市直下型地震[J]. 邓起东,徐锡伟. 城市与减灾. 2018(01)
[6]华北地区1900—1970年5级以上地震发震位置与震源机制研究[J]. 高彬,贾科,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1)
[7]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J]. 徐锡伟,郭婷婷,刘少卓,于贵华,陈桂华,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6(03)
[8]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J].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2016 (04)
[9]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J].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03)
[10]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J]. 邓起东,程绍平,马冀,杜鹏.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7)
本文编号:3258478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2020,42(0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2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划分方案
对于华北活动地块内部主要的Ⅱ级活动地块———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其内部的构造活动相对微弱,四周边界带的性质差异明显,周边的地震活动却十分强烈,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图3)。其西边界为祁连山-六盘山边界带,发生过包括1920年海原8??级地震等多次强烈地震;西北边界的银川地堑发生了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南部边界与秦岭边界带相接,其中华山山前断裂上发生了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东部的山西断陷带是华北活动地块内部次级活动地块的分区边界,发生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1990)。不同边界的震源机制解及GPS形变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整体运动特征(许忠淮等,2000;范俊喜等,2003;Liang et al.,2013;高彬等,2016;Hao et al.,2019;詹慧丽等,2020),不同边界带上的地震孕育和发生机制各不相同,西侧以挤压型地震为主,其它3个边界以拉张型为主。在边界带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结构研究方面,近期研究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如龙门山、祁连山-六盘山和天山等,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深部结构,特别是壳幔结构的探测方面(Zhao et al.,2003;Jia et al.,2006;Ye et al.,2015;Guo et al.,2016;Shen et al.,2017)。近年来,尽管在鄂尔多斯周缘布置的大量观测设备已进行了多期观测,但由于台站数量相对有限,目前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整体结构的建立方面(李松林等,2002;Huang et al.,2003;Bai et al.,2010;Li et al.,2010;任枭等,2012;陈兆辉等,2018;Pei et al.,2019),而边界带的详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细化研究。
天山的强震主要发生在山体两侧的前陆逆冲推覆带上,即天山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而天山山体内部虽为1个次级地块,但存在多条构造带,同样也发生构造变形并控制着一系列中强地震的发生(Burchfiel et al.,1999;邓起东等,2000;Molnar et al.,2000;张培震等,2003,2013;Selander et al.,2012;Wu et al.,2016,2019;郑文俊等,2019)(图4)。华北活动地块包括西部的鄂尔多斯、中部的华北平原以及东部的鲁西-黄海3个次级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但周边的地震活动却十分强烈(图3);华北平原的强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内部NNE走向的隐伏断裂上,特别是这些NNE走向的隐伏断裂与燕山南缘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交会部位,常有大地震发生;东部的鲁西-黄海一带,地震主要发生在郯庐断裂渤海湾段(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1990;许忠淮等,2000;江娃利,2001;许才军等,2002;范俊喜等,200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J]. 詹慧丽,张冬丽,何骁慧,沈旭章,郑文俊,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20(02)
[2]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葛伟鹏,王伟涛,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3]基于三维图像模式识别的西藏东南部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J]. 李昌珑,李宗超,吕红山,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4]南北地震带南段近期重力场变化与指标量分析[J]. 陈兆辉,王同庆,刘金钊,朱传东,张品,张双喜. 地震研究. 2018(03)
[5]活动构造与城市直下型地震[J]. 邓起东,徐锡伟. 城市与减灾. 2018(01)
[6]华北地区1900—1970年5级以上地震发震位置与震源机制研究[J]. 高彬,贾科,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1)
[7]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J]. 徐锡伟,郭婷婷,刘少卓,于贵华,陈桂华,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6(03)
[8]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J].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2016 (04)
[9]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J].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03)
[10]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J]. 邓起东,程绍平,马冀,杜鹏.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7)
本文编号:3258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5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