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5:26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纵观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白垩世的古温度比现今高很多,白垩纪-古近纪是显生宙以来最热最为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深入探究该时期的气候变化,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解决现今CO2浓度大幅度升高,温室效应愈加明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至今为止,对于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研究还非常缺乏,虽然部分学者已经通过陆相的沉积材料重建了该时期的古温度,但是对于高分率以及连续的气候记录还仅限于海相记录,对于连续的陆相古气候记录重建还较少,无法进行有效的海陆对比,因此通过获取连续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进行海陆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南雄盆地大塘剖面是一套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上白垩统-下古新统地层,该套地层结构松散,沉积连续,含有较多的古生物化石,且出露良好,是研究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的良好素材,因此已有不少学者在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使其成为了非海相白垩系-古近系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也是我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古生物、恐龙绝灭、K/T界线研究最精细的热点地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岩石磁学、元素地球化学和漫...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图

路线图,南雄,区域构造图,盆地


福建师范大学彭超硕士学位论文-14-图2.1(A)华南区域构造图[139];(B)南雄盆地地理位置图[39];(C)大塘剖面地层及采样路线[39]。Fig.2.1(A)RegionaltectonicmapofSouthChina[139];(B)locationsofNanxiongBasin[39];(C)SamplingrouteofCGDprofile[39].2.2.2地层与年代南雄盆地具有出露完整、沉积连续的中生代-第三纪跨界线的红色沉积物,其包含丰富的恐龙与哺乳类生物化石,是我国以陆相沉积为研究材料,探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古环境变迁、恐龙灭绝、哺乳类动物繁盛的首选地区,备受地质工作者关注[43]。李出安和邹和平[140]对南雄断裂带进行了Ar-Ar测年得出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初是该区域岩石圈伸展的重要时期与舒良树等[137]利用玄武岩锆石测年得出的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之交是盆地强烈拉张的高峰期一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位学者不断开展南雄盆地白垩系至古近系界线的研究,例如以陈丕基[69]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以赵资奎[49]和H.K.Erben为首的中德联合科学考察队分别对南雄盆地白垩系至第三纪界线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碳氧同位素年龄、沉积岩、地球化学元素以及各类化石样品分析。通过上述研究,使得大塘剖面现已成为我国对于白垩纪-第三纪界线研究程度最高的剖面。目前对于南雄盆地的地层划分,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与命名,对此尚待统一。储澄[141]划分的“坪岭组”大致位于图2.2中的21~41层,属上白垩统上部,与曾德敏和胡济民[142]所建立的黄坑组分为下坪岭段(40、41层)和浈水段(22~39层)相当;与张显球[143]所建立的坪岭组仅有8m厚的地层相同,名称相同,其含义却大不相同;赵资奎等沿用储澄的划分[49,70,144],又调整了“坪岭组”与“园圃组”

剖面图,白垩,古近系,界线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法-15-的分界线至12-11层之间。本文将按照张显球[36]的地层划分,所称的主田组、浈水组上湖组分别曾为“主田段”、“园圃组”、“V组”,“浈水段”、“坪岭段”、“黄坑组”及“VI组”,“VII组”。上湖组底界划分也不统一(图2.2):划在41层底的[143,145–147];划在42层底的[49,141,142];划在43层底的[45,69]。41、42层都是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仅在颜色和所含钙质结核的大小上略有差别,其岩性、地貌、植被等特征都与上湖组一致,而与浈水组不同,故最初这两层都划归上湖组,后因在41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时代偏老,故有的人把上湖组底界上移。但从岩石地层角度考虑,界线附近岩层的岩性相同或相似,应仍属同一岩石地层单位,不能因界线上、下时代的不同而将其肢解。即上湖组底部(41层)因产恐龙蛋时代可归晚白垩世,但其岩性、地貌、植被等特征均与下伏浈水组相差悬殊,不能因两者时代一致,而将它并入浈水组或南雄群的上部。多数作者认为上湖组与浈水组之间或白垩系-古近系之间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但刘云、王宗哲[45]认为可能有沉积间断(42/43层之间),为假整合接触,陈丕基[69]、拉塞尔等[46]也认为有间断,甚至缺失晚白垩世最晚期至早、中古新世时期的地层。下面将更详细的描述这些地层。图2.2大塘剖面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剖面图[35]Fig.2.2Stratigraphicprofileofcretaceous-paleogeneboundaryinDatangSection[35]主田组(厚104m,1~11层)主要以细粒碎屑沉积岩为特征,由厚层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黄绿色钙质泥岩互层组成[139],其厚层泥岩与薄层砂岩组合形成多个沉积旋回,夹杂薄层状或条带状细砂岩,厚褐红色泥岩层夹杂少量厚度小于10cm的古土壤层,红褐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27井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韩刚,张文婧,薛云飞.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01)
[2]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J]. 赵资奎,叶捷,王强.  科学通报. 2017(17)
[3]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磁性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意义[J]. 李海燕,周庭红,张世红,刘光泓,吴怀春,杨天水,赵坤玲.  地学前缘. 2017(01)
[4]澳大利亚悉尼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岩石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王涛,郭晖,刘秀铭,吕镔,毛学刚,周子博,温昌辉,侯顺民,苏龙剑.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5]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陆源沉积组份变化的古气候指示[J]. 王尹,李祥辉,周勇,刘玲.  沉积学报. 2015(01)
[6]南雄盆地上湖组坪岭段的时代探讨[J]. 张显球,李罡.  地层学杂志. 2015(01)
[7]风积地层中铁矿物随环境变化及其启示[J]. 刘秀铭,吕镔,毛学刚,温昌辉,俞鸣同,郭雪莲,陈家胜,王涛.  第四纪研究. 2014(03)
[8]南雄盆地红层岩石地层划分[J]. 张显球,张喜满,侯明才,李罡,黎汉明.  地层学杂志. 2013(04)
[9]基于漫反射光谱的红层色素实验研究[J]. 姜莲婷,陈国能,彭卓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10)
[10]晋南全新世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李拓宇,莫多闻,朱高儒,王海斌,张翼飞,郭媛媛.  地理研究. 2013(08)

博士论文
[1]松辽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四醚类脂物GDGTs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D]. 童晓宁.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
[2]北疆黄土环境磁学研究[D]. 吕镔.兰州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D]. 王尹.南京大学 2012
[2]早白垩世鄂尔多斯南部沙漠起源与演化:志丹群磁性地层年代及沉积物磁化率测量[D]. 黄永波.兰州大学 2010
[3]四川盆地晚中生代红层与古气候[D]. 曹珂.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4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64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