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9:50
川东地区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示范区。川东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隆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多层滑脱褶皱变形,导致下古生界页岩气赋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川东地区普遍缺失连续的新生代沉积记录,中-新生代的构造隆升期次、持续时间和地层剥蚀量难以系统的研究和恢复。同时,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这种复杂褶皱变形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联合构造运动学正演模拟技术(构造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和低温热年代学反演技术(裂变径迹和(U-Th)/He)的“热运动学”方法,恢复了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期次、隆升时间及其剥蚀量,并探讨了川东地区多层滑脱褶皱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形成机制是陡倾角的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状体系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后发生的断弯褶皱作用。先存断层倾角、先存断层间距、挤压速率和刚性层内摩擦系数都是“侏罗山式”褶皱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主控因素影响多层滑脱褶皱变形的核心原因是在断展褶皱作用向断弯褶皱作用转化的过程中控制了深浅滑脱层的连接方式,从而导致先存断...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研究区地质概况川东褶皱带自北向南又可以分为三段:北段位于开县-万州一带,紧邻大巴山构造带,构造线走向呈NEE或近EW向;中段位于大竹-石柱一带,包括华蓥山、方斗山等NNE走向的构造线;南段位于合川-涪陵一带,构造线走向呈NNE或近SN向。川东褶皱带出露地表的断层很少,主要断裂包括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张家界-花垣断裂和南川-遵义断裂,其中华蓥山断裂全长渝400km,其上盘为隔挡式褶皱带,是川中隆起与川东断褶带的分界断层[13],资料表明该断层自加里东期已经开始活动,是一条先存断裂[53],地震波速显示齐岳山断裂两侧存在突变性差异,表明齐岳山断裂也是一条活动较早的断裂[13]。图2.1川东地区构造地质简图[2,13,45,55]Fig.2.1SimplifiedgeologicalmapoftheeasternSichuan[2,13,45,55]-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图2.2川东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4,45]Fig.2.2ComprehensivestratigraphiccolumnoftheeasternSichuan[4,45]-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东部构造-热演化:来自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约束[J]. 朱传庆,邱楠生,曹环宇,刘一锋,江强. 地学前缘. 2017(03)
[2]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最高古温度特征[J]. 曹环宇,朱传庆,邱楠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3]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深埋藏-强改造独特地质作用[J]. 刘树根,邓宾,钟勇,冉波,雍自权,孙玮,杨迪,姜磊,叶玥豪. 地学前缘. 2016(01)
[4]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J]. 张小琼,单业华,倪永进,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6)
[5]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 邹玉涛,段金宝,赵艳军,张新,李让彬. 地质学报. 2015(11)
[6]甘孜-理塘金成矿带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制约[J]. 张丽婷,袁万明,李娜,郇伟静,张静,王庆飞,龚庆杰. 岩石学报. 2015(11)
[7]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在地学中的应用[J]. 肖萍,王伟,钟宁,邵延秀,唐茂云,韩非. 地质科学. 2015 (03)
[8]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J]. 汤济广,李豫,汪凯明,齐泽宇. 天然气工业. 2015(05)
[9]盆山地壳横向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来自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J]. 范绳,漆家福,吴双,余海波,苗全芸,杨克基,张超,王利爽. 地质科学. 2015(02)
[10]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 石红才,施小斌.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川东南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与雪峰山西段的构造关系探讨[D]. 贾小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硕士论文
[1]华蓥山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川东与川中地块作用关系的启示[D]. 贺鸿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283903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研究区地质概况川东褶皱带自北向南又可以分为三段:北段位于开县-万州一带,紧邻大巴山构造带,构造线走向呈NEE或近EW向;中段位于大竹-石柱一带,包括华蓥山、方斗山等NNE走向的构造线;南段位于合川-涪陵一带,构造线走向呈NNE或近SN向。川东褶皱带出露地表的断层很少,主要断裂包括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张家界-花垣断裂和南川-遵义断裂,其中华蓥山断裂全长渝400km,其上盘为隔挡式褶皱带,是川中隆起与川东断褶带的分界断层[13],资料表明该断层自加里东期已经开始活动,是一条先存断裂[53],地震波速显示齐岳山断裂两侧存在突变性差异,表明齐岳山断裂也是一条活动较早的断裂[13]。图2.1川东地区构造地质简图[2,13,45,55]Fig.2.1SimplifiedgeologicalmapoftheeasternSichuan[2,13,45,55]-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图2.2川东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4,45]Fig.2.2ComprehensivestratigraphiccolumnoftheeasternSichuan[4,45]-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东部构造-热演化:来自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约束[J]. 朱传庆,邱楠生,曹环宇,刘一锋,江强. 地学前缘. 2017(03)
[2]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最高古温度特征[J]. 曹环宇,朱传庆,邱楠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3]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深埋藏-强改造独特地质作用[J]. 刘树根,邓宾,钟勇,冉波,雍自权,孙玮,杨迪,姜磊,叶玥豪. 地学前缘. 2016(01)
[4]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J]. 张小琼,单业华,倪永进,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6)
[5]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 邹玉涛,段金宝,赵艳军,张新,李让彬. 地质学报. 2015(11)
[6]甘孜-理塘金成矿带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制约[J]. 张丽婷,袁万明,李娜,郇伟静,张静,王庆飞,龚庆杰. 岩石学报. 2015(11)
[7]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在地学中的应用[J]. 肖萍,王伟,钟宁,邵延秀,唐茂云,韩非. 地质科学. 2015 (03)
[8]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J]. 汤济广,李豫,汪凯明,齐泽宇. 天然气工业. 2015(05)
[9]盆山地壳横向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来自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J]. 范绳,漆家福,吴双,余海波,苗全芸,杨克基,张超,王利爽. 地质科学. 2015(02)
[10]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 石红才,施小斌.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川东南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与雪峰山西段的构造关系探讨[D]. 贾小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硕士论文
[1]华蓥山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川东与川中地块作用关系的启示[D]. 贺鸿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283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8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