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北山造山带中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侵入岩源区特征及其反映的陆壳增生机制

发布时间:2021-07-27 06:39
  北山造山带中部发育大面积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侵入岩,多数花岗岩类显示正的εHf(t)值,反映了显著的大陆地壳增生。本次工作通过对白云山南侧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合同时代的S-A型花岗岩的Hf同位素数据,认为伸展背景下年轻地壳熔融是北山造山带中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陆壳增生的主要方式。 

【文章来源】: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43(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北山造山带中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侵入岩源区特征及其反映的陆壳增生机制


区域地质背景及采样点(据天津地质调查中心1)

晚志留世,石英,岩石学,白云


灰白色中细粒石英闪长岩:岩石由斜长石(60%~65%)、石英(10%±)、角闪石假像(20%~25%)、黑云母假像(3%~5%)组成(图3b)。斜长石主要呈半自形板状,杂乱状分布,可隐约见环带构造,根据垂直{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An=40,为中长石。石英呈它形粒状,填隙状分布。角闪石呈半自形-近半自形柱状、粒状,杂乱状分布。黑云母呈叶片状,多填隙于斜长石粒间,零散可见。灰白色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由斜长石(70%~75%)、石英(20%~25%)、角闪石(3%~5%±)、钾长石(2%~3%±)组成(图3d)。斜长石主要呈半自形板状,杂乱状分布,具绢云母化、黝帘石化。石英呈它形粒状,粒内显波状、带状消光。角闪石呈近半自形-它形柱状、粒状,少量填隙状分布,绿泥石化明显,钾长石呈填隙状分布,为正长石,具高岭土化。

晚志留世,锆石,白云,底图


值得注意的是,北山造山带中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中多数锆石εHf(t)为明显的正值(图4b),反映了显著的陆壳增生事件。对于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陆壳增生方式,主要包括板内环境下新生地壳的重熔[12]或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复杂增生物的熔融[7,13-15]。不同的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洋陆转化过程。本次工作将通过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的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合前期发表的同时代花岗岩类锆石Hf同位素数据,探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陆壳增生机制。εHf(t)-t图显示(图4b),北山造山带中部石英闪长岩εHf(t)值为+7.3~+14.0,tDM1为488~750 Ma;花岗闪长岩εHf(t)值为+10.8~+14.0,tDM2为502~710Ma,反映了新元古代年轻地壳熔融的特点。S-A型花岗岩εHf(t)值为-3.5~+9.6[10-11,20],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部分在原始地幔演化线附近,部分靠近亏损地幔演化线,反映了演化的εHf(t)值,但总体具有相对亏损的地幔源区,由此可见,北山造山带中部花岗岩类源区以年轻地壳为主。研究表明,S型花岗岩可形成于多种地球动力学机制中,如碰撞阶段[23-24]或碰撞后阶段[25-27];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伸展期[28-31]。目前来看,北山造山带中部发育的早泥盆世A型花岗岩年龄为415±3 Ma[19],侵入红柳河地区蛇绿岩中未变形的花岗岩年龄为404.8±5.2 Ma[32],侵入牛圈子地区弧前增生杂岩的镁铁质岩墙年龄为404±4 Ma[33],均显示了早泥盆世北山造山带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综上所述,北山造山带中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主要为伸展背景下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山造山带花牛山岛弧东段钨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过程[J]. 丁嘉鑫,韩春明,肖文交,王忠梅,杨晓梅.  岩石学报. 2015(02)
[2]甘肃北山中带早泥盆世的构造-岩浆作用:来自公婆泉花岗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 郑荣国,吴泰然,张文,徐操,孟庆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3]北山辉铜山泥盆纪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成因及构造意义[J]. 李舢,王涛,童英,王彦斌,洪大卫,欧阳志侠.  岩石学报. 2011(10)
[4]北山柳园地区双峰山早泥盆世A型花岗岩的确定及其构造演化意义[J]. 李舢,王涛,童英,洪大卫,欧阳志侠.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9(05)
[5]甘新交界红柳河蛇绿岩形成和侵位年龄的准确限定及大地构造意义[J]. 张元元,郭召杰.  岩石学报. 2008(04)
[6]甘肃北山柳园地区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 赵泽辉,郭召杰,王毅.  岩石学报. 2007(08)
[7]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多样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复杂性[J]. 韩宝福.  地学前缘. 2007(03)



本文编号:3305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05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