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五号桩油田桩66断块沙三下亚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2:59
  五号桩油田桩66断块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I油组是一构造-岩性油气藏,目前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研究区内存在层间差异性大、采出程度不均衡、单井产能低、采油速度低、停产停注井多、注采对应率低,以及注采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该油藏开发难题,本论文重点开展油藏精细地质建模研究,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为达到精确表征储层沉积微相及物性分布的目的,本论文在前期精细地质解剖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基于单砂体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利用研究区的精细构造解释成果建立构造格架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沙三下I油组湖泊重力流浊积扇的沉积特点,利用确定性的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在空间的分布模型。依据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并结合储层孔隙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按照“相控建模”的原则,以沉积微相模型作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算法建立研究区的孔隙度模型。渗透率参数模型建立时,以孔隙度作为第二变量,运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方法对其进行约束。在完成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之后,对其进行了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检验。概率一致性检验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模拟值、粗化值和原始测井解释数...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五号桩油田桩66断块沙三下亚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技术路线图

位置图,五号桩洼陷,五号桩油田,桩西油田


第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与开发概况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与开发概桩西油田相接,东邻长堤油田,西部是埕东来看,五号桩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中的济阳坳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五号桩洼陷,该洼陷南侧为孤岛凸起,西部是桩西潜山南延的低隆研究的目的层段是沙三下亚段 I 油组,全区资

构造图,油组,构造图,顶面


图 2-2 桩 66 块沙三下亚段 I 油组顶面构造图物性特征66 断块缺少岩心样品分析资料,本次研究应用相邻的具有相同沉积背景、桩 52-1 两口井的样品进行常规物性分析,表 2-1 为岩心样品常规物孔渗数据统计表。表 2-1 岩心样品孔渗数据统计表一般 平均 一般 平均1 10 10.5-21.5 18 3-93 41.92 99 7-21.7 17.2 1-1882 411.23 47 9.9-22.4 18.9 2-736 172.84 3 19.3-21.1 20 26-62 441 16 15.1-21 18.9 1-115 48.32 31 15.1-21.3 18.1 2.5-1817 555.93 20 17.7-24.7 20.5 7.8-222 101.1桩52-1井号层位样品数孔隙度(%)渗透率(10-3μm2)桩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光大湾地区断裂系统自动识别及裂缝建模研究[J]. 王乐之,刘红磊,张纪喜,王海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18)
[2]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质量评价方法[J]. 胡慧芳.  断块油气田. 2012(03)
[3]浅析数值模拟技术在某区块中的应用[J]. 王慧艳.  科技创新导报. 2012(10)
[4]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J]. 刘晨,孟立新,黄芳,陈淑芹,朱红云,田菲.  录井工程. 2011(02)
[5]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J]. 贾爱林.  石油学报. 2011(01)
[6]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在扶杨油层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 杨懋新,刘金平,王允清,赵秀红,孟繁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S1)
[7]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以埕海油田二区为例[J]. 贾玉梅,徐芳,陈斌,李涛,杜艳蕾.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5)
[8]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在关家堡油田的应用[J]. 张伟,林承焰,周明晖,王贺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2)
[9]综合应用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复杂断块地质模型[J]. 张伟,林承焰,周明晖,贾玉梅.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9(06)
[10]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 葛新,许凤鸣,尉晓玮,门相勇.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380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80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