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21-09-15 07:12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客观分析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并分别进行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和状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状态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将来建立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文章来源】:地质通报. 2020,3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评价图

状态图,地质环境,河北省,承载能力


地质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差的县中,由于地质灾害风险性高导致差的14个,由于地面塌陷风险性高导致差的12个(宽城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均超载),由于地面沉降导致差的县12个。统计结果见表5。通过对计算的评价结果分析,经过专家会商认为,围场、丰宁、赤城、张家口市区、阳原、涿鹿、涞水、玉田、唐县的超载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其实际状况。经过现场实际验证发现,上述大部分县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程度不大,张家口市区近几年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成效较好,建议将上述状态差的县(区)调整为中(表6;图3)。会商结果认为:承载状态等级差的县28个,占比18.7%,主要分布于燕山与太行山的中低山区,面积41239km2;承载状态等级中的县42个,占比28.0%,主要分布于燕山与太行山其他区域及中部冲湖积平原的南部,面积77030km2;承载状态等级好的县80个,占比53.3%,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及张家口坝上,面积70520km2。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河北省


根据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评价和状态评价结果,参照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表2),对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强的县72个,占比48%,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坝上高原,总面积61442km2,坝上高原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形坡度不大,土体多为亚砂土,单层结构为主,岩体多为坚硬的整体块状和中厚层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存在一定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山前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第四系堆积物以冲洪积为主,地层粗砂砾石含量较多,地面沉降较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较强的县32个,占比21%,主要位于湖积平原中部,总面积34081km2,该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地层以粘性土为主,是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中的县25个,占比17%,主要位于太行山北段及冀西北盆地、燕山山地,总面积60561km2,该区域以低山、中山为主,地层岩性复杂,地质灾害较易发,人口较分散。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较弱的县15个,占比10%,分布较分散,总面积22527km2。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弱的县6个,占比4%,主要位于太行山西部个别县,总面积10178km2,多为以变质岩为主的中低山区,山高谷深,部分区域矿业活动发育(表7)。4 评价结果和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殷志强,李瑞敏,李小磊,孟晖,刘琼,杨楠,王轶,仝晓霞,李春燕,高萌萌.  中国地质. 2018(06)
[2]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潘韬,李鹏.  资源科学. 2017(03)
[3]四川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构建[J]. 杨渺,甘泉,叶宏,李国明,欧阳志云,黄勤.  四川环境. 2017(01)
[4]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封志明,杨艳昭,江东,袁国华,马静,张朝晖,张惠远,刘慧,闫慧敏,潘韬.  生态学报. 2016(22)
[5]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J]. 邹荟霞,任建兰.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4)
[6]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J]. 陈兆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7]河北省地裂缝灾害与成因分析[J]. 王景明,倪玉兰,刘金峰,赵文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4(S1)

硕士论文
[1]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 余如意.四川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PCA和SD模型的区域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 陈先鹏.浙江大学 2015
[3]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张文怡.华中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95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95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d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