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诱灾因子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2 01:29
山区公路建设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区内的地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地质灾害频发成为制约公路建设的重要因素。以新疆国道G218巩乃斯林场段为研究对象,对国道沿线两侧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勘探工作,分析区内孕灾环境因素与诱灾因子。研究表明:区内孕灾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斜坡坡度、斜坡坡向、岩土体类型、断裂、大气降水六大因素,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孕灾基础;区内断裂构造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巩乃斯河流对其两岸斜坡坡脚的侵蚀作用是滑坡灾害发生的诱灾因子,连续的强降雨是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诱灾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诱灾因子的识别、灾害绕避等方面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18(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河谷区地形地貌图
通过对调查区的地质测绘与勘探,查明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和泥石流,其中滑坡地质灾害13处、泥石流灾害1处,且沿研究区内国道G218及巩乃斯河流两侧呈“线”状分布、在F1与F2断裂所辖的“入”字型区内呈“群”状发育。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2.1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岩土体组成。斜坡中上部覆盖的松散堆积物(碎石土层),孔隙、裂隙发育,松散且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入渗,其下覆的基岩顶面成为相对隔水层,入渗水流聚集基岩顶面,增大了碎石土层的重度,产生了静水压力。因此,碎石土层与基岩的接触面成为了潜在的滑动面,如H11滑坡1-1"工程地质纵剖面示意图(见图3)中的“浅层滑动面”。通过对研究区内滑坡附近基岩露头产状的量测与钻孔勘探的揭露,坡体内的基岩倾向坡内(产状29°∠59°),属反坡结构。F1与F2两条断裂将区内岩层切割并呈“入”字型,两条断裂所辖岩层在其活动过程中的推挤与拉裂作用下,节理与裂隙较发育,岩石破碎,尤其是靠近F2一侧的岩石更破碎。同时钻孔勘探试样显示,岩石层有弯曲变形迹象,说明倾向坡内的岩石发生了向坡外的弯曲变形过程(如图3中所示的位于上部松散堆积层与下部中—微风化基岩层之间的岩石弯曲变形带),进一步说明坡体内的软弱破碎带不断向深部发展,软弱破碎带的连续发展与贯通,形成了滑动面位于基岩内的基岩型滑坡,如下图3中所示的滑动面位于基岩内的“深层滑动面”。
本文编号:3431622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18(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河谷区地形地貌图
通过对调查区的地质测绘与勘探,查明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和泥石流,其中滑坡地质灾害13处、泥石流灾害1处,且沿研究区内国道G218及巩乃斯河流两侧呈“线”状分布、在F1与F2断裂所辖的“入”字型区内呈“群”状发育。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2.1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岩土体组成。斜坡中上部覆盖的松散堆积物(碎石土层),孔隙、裂隙发育,松散且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入渗,其下覆的基岩顶面成为相对隔水层,入渗水流聚集基岩顶面,增大了碎石土层的重度,产生了静水压力。因此,碎石土层与基岩的接触面成为了潜在的滑动面,如H11滑坡1-1"工程地质纵剖面示意图(见图3)中的“浅层滑动面”。通过对研究区内滑坡附近基岩露头产状的量测与钻孔勘探的揭露,坡体内的基岩倾向坡内(产状29°∠59°),属反坡结构。F1与F2两条断裂将区内岩层切割并呈“入”字型,两条断裂所辖岩层在其活动过程中的推挤与拉裂作用下,节理与裂隙较发育,岩石破碎,尤其是靠近F2一侧的岩石更破碎。同时钻孔勘探试样显示,岩石层有弯曲变形迹象,说明倾向坡内的岩石发生了向坡外的弯曲变形过程(如图3中所示的位于上部松散堆积层与下部中—微风化基岩层之间的岩石弯曲变形带),进一步说明坡体内的软弱破碎带不断向深部发展,软弱破碎带的连续发展与贯通,形成了滑动面位于基岩内的基岩型滑坡,如下图3中所示的滑动面位于基岩内的“深层滑动面”。
本文编号:3431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3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