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裂隙岩体在植物根系的根劈作用下,岩体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断裂破坏,而岩体的破坏程度决定了岩体强度、变形及其稳定性,通常会诱发落石、崩塌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根劈作用对岩体裂隙破坏的影响因素及破坏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对重庆地区典型的三类岩性岩体进行根劈作用数值模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裂隙岩体内植物根劈作用对周围岩体产生破坏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分析植物根系的根劈作用,可将影响植物根系根劈作用的诸多因素归纳为三方面:岩体自身特性、植物根系自身特性以及植物根系与岩体所处环境。植物根系根劈作用通过不断增大的根系膨胀作用力以及逐渐减小的岩体裂隙体积两方面对裂隙岩体造成破化作用,而根系处于岩体的不同位置也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越靠近岩体边界处的根系造成的岩体破坏程度越大,而位于岩体中部的裂隙在根系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较小。2)植物根劈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裂纹尖端钝化张开阶段和裂纹尖端失稳扩展阶段,其中裂纹钝化张开阶段可分为线弹性变形及弹塑性变形两个过程。裂纹尖端失稳破坏是植物根系扩展岩体的根本原因。同时给出裂隙岩体在根劈作用下发生线弹性变形及弹塑性变形时的判断依据,同时给出根系膨胀作用力计算公式及裂隙岩体扩展能量计算公式。其中,裂隙岩体内的植物根系膨胀力主要与岩体自身属性、根系的扎入深度以及根径尺寸有关。算例分析中,岩体断裂韧度为1.22MPa·m?,相对应的根系膨胀力临界值为0.96MPa,而实际根系膨胀力为0.87MPa,岩体在此阶段并未发生断裂。3)通过对重庆地区典型的三种不同岩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在根系作用力下,裂纹会产生两个应力集中区:裂纹尖端及裂纹接近地表处,因此这两个区域会形成塑性变形区。而根系作用下裂纹产生的位移分布规律相同:裂纹面处接近地表的位移要比裂纹尖端处大,且接近地表处0.05m范围内的位移变化速率增大;裂纹周围产生的位移越接近地表处影响范围越大。其中,相同作用力作用下泥岩产生的位移最大,砂岩次之,石灰岩最小。
【关键词】:裂隙岩体 植物根劈 裂纹尖端 线弹性变形 弹塑性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2
- 1.2 国内外岩体内植物根系研究现状12-14
- 1.2.1 植物根系研究现状13
- 1.2.2 植物根系固土作用研究现状13-14
- 1.3 国内外岩体风化作用研究现状14-17
- 1.3.1 水—岩体风化作用研究现状14-16
- 1.3.2 微生物—岩体风化作用研究现状16-17
- 1.3.3 植物根系—岩体风化作用研究现状17
- 1.4 国内外裂隙岩体研究现状17-21
- 1.4.1 岩体断裂力学理论17-19
- 1.4.2 国内外裂隙岩体研究现状19-21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岩土体内植物根系力学效应23-35
- 2.1 植物根系形态23-26
- 2.1.1 须根系植物24
- 2.1.2 直根系植物24-25
- 2.1.3 根系根构型25-26
- 2.2 植物根系与岩土体相互作用26-27
- 2.2.1 植物根系稳固岩土体26-27
- 2.2.2 植物根系破坏岩体27
- 2.3 植物根系稳固岩土体力学效应27-33
- 2.3.1 植物根系加筋力学效应27-30
- 2.3.2 植物根系锚固力学效应30-32
- 2.3.3 植物根系支撑力学效应32-33
- 2.3.4 植物根系的斜向牵引效应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裂隙岩体内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35-51
- 3.1 植物根系破坏作用35-36
- 3.2 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影响因素36-40
- 3.2.1 岩体自身特性37-38
- 3.2.2 植物根系自身特性38-39
- 3.2.3 植物根系所处环境39-40
- 3.3 植物根系根劈作用机理分析40-43
- 3.3.1 单根根劈作用机理40-43
- 3.3.2 多根根劈作用机理43
- 3.4 裂隙岩体内裂纹尖端强度因子计算43-46
- 3.4.1 裂隙岩体植物根劈力学模型43-45
- 3.4.2 裂隙岩体内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45
- 3.4.3 裂隙岩体内植物根系膨胀作用力45-46
- 3.5 裂隙岩体内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计算公式46-48
- 3.6 根系膨胀力作用下岩体裂隙扩展能量计算48-49
- 3.7 算例分析49-50
- 3.8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裂隙岩体内植物根劈作用数值模拟51-87
- 4.1 裂隙岩体内植物根劈作用计算模型51-53
- 4.1.1 裂隙岩体模型建立51-52
- 4.1.2 裂隙岩体参数选取52
- 4.1.3 裂隙岩体根劈作用模拟工况52-53
- 4.2 不同根系膨胀力作用下相同岩性的断裂模拟结果分析53-84
- 4.2.1 砂岩植物根劈作用断裂模拟结果分析53-64
- 4.2.2 泥岩植物根劈作用断裂模拟结果分析64-74
- 4.2.3 石灰岩植物根劈作用断裂模拟结果分析74-84
- 4.3 相同根系膨胀力作用下不同岩性的断裂模拟84-85
- 4.4 本章小结85-87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87-89
- 5.1 结论87-88
- 5.2 建议88-89
- 致谢89-91
- 参考文献91-97
- 附录: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2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5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8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德贤;高压渗流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贾海梁;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腾龙;低温环境下单裂隙岩体强度损伤及断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毅;富水裂隙岩体隧道注浆堵水对渗流场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3 肖成;基于颗粒流的弱胶结裂隙岩体水沙两相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袁小清;非贯通裂隙岩体复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林山泉;荷载条件下裂隙岩体破坏演化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琳琳;水气两相流在裂隙岩体中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7 杨华阳;粘度时变浆液流变特性与裂隙岩体平面注浆扩散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樊维;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9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