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容易发现的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而岩性油气藏发现的越来越多。在我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年来,我国东部高勘探程度地区的砂岩岩性油气藏勘探连连取得成功,西部碳酸盐岩地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也不断有所突破,从而证明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宽广,勘探潜力巨大。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是国内海上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该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新近系同时发育惠州地区沉积坡折带和白云凹陷北坡陆架边缘坡折带,由于这种双坡折带对沉积过程的控制,造成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对有利油气储层发育及油气聚集区带的预测。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依据,采用地质学思路,从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特征出发,系统地对盆地内部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圈闭、油气运移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进行探讨,较全面的分析了双坡折带控制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点及成藏规律,深入研究并分析了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得出了双坡折带下的油气成藏模式,最终指出盆地有利勘探区带。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典型代表,盆地具有典型断坳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特点,新生代时期普遍充填了古近系陆相断陷沉积和新近系及第四系海相拗陷沉积。2、珠江口盆地主要烃源岩为文昌组湖相泥岩和恩平组河流-湖沼相砂泥岩夹煤地层,且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丰度较高,有机质已经成熟,处于大量生烃阶段;主要储层为渐新统珠海组、中新统珠江组的砂岩;珠江口盆地从上到下存在着三套区域性盖层,发育于新近系珠江组上部、韩江组和古近系文昌组内部,其中,新近系珠江组上部的这套区域性盖层对盆地油气层的分布起主要控制和封盖作用。并且,生储盖三者之间有良好的匹配组合关系。3、珠江口盆地的岩性圈闭类型包括砂岩透镜体、不整合遮挡、生物礁和古潜山等;油气运移包括垂向运移和平面上运移这两部分,其中垂向运移以沿断层运移为主,平面上运移以沿构造脊以及不整合面的运移为主,两者相辅相成。4、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沉积相带控制了地层岩性圈闭的平面展布、层序控制地层岩性圈闭的纵向分布、断层是沟通烃源岩和地层岩性圈闭的主要途径、储层的物性控制着岩性圈闭的有效性。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研究,认为惠州地区的这三种组合:(1)上下兼探的有利区:惠州凹陷内沿边界断层分布的厚文昌沉积区;(2)以古近系深层为主有利区:主要为厚恩平沉积区;(3)以新近系深层为主有利区:惠州凹陷南部边缘发育在构造背景上的古珠江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带,具有满凹含油的条件,是有利勘探区。白云凹陷新近系勘探有利区主要为:白云凹陷南部、东南部陆坡区,有利勘探目的层位主要是珠江组下部及珠海组。
【关键词】: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双坡折带 岩性油气藏 油气成藏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前言9-16
- 1.1 选题的来源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3 研究现状9-12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2-13
- 1.5 已完成工作量及认识成果13-1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3
-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16-20
- 2.2 区域地层特征20-23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23-60
- 3.1 沉积背景23
- 3.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23-32
- 3.3 沉积相分布及其演化32-60
- 第4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60-80
- 4.1 烃源岩60-66
- 4.2 储层66-70
- 4.3 盖层70
- 4.4 储盖组合分析70-72
- 4.5 圈闭72-74
- 4.6 油气运移条件74-80
- 第5章 油气成藏规律80-95
- 5.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80-86
- 5.2 油气成藏规律86-92
- 5.3 有利区带预测92-95
- 第6章 结论95-96
- 致谢96-97
- 参考文献97-101
- 个人简介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要求[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2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3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3期
4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4期
5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6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3年04期
7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8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9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10 ;《岩性油气藏》期刊简介[J];岩性油气藏;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西文;;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的几项关键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俊莉;马志红;;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在东部凹陷北部地区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管叶君;陈道宏;刘振彪;刘后发;;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在大庆油田岩性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实例[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4 刘锐娥;;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占龙;陈启林;张虎权;郭精义;;胜北洼陷J——K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6 赵宗举;李宇平;吴兴宁;陈学时;俞广;贺训云;;塔中地区奥陶系特大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区带[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唐勇;孔玉华;齐雪峰;崔炳富;;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与方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聪;刘志斌;张益明;何峰;张文;温书亮;王志红;;X26区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梁世君;黄卫东;闫玉魁;李华明;焦立新;;马朗凹陷侏罗系大型低压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张晗 吕媛媛;辽河二次开发“剑指”特殊岩性油气藏[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刘国安 袁淑琴;大港张东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刘宪广 通讯员 李玲;新疆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张太平 张毓;辽河实施特殊岩性油气藏水平井注采新模式[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凌须斌;青海油田加快柴达木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步伐[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七项攻关 四大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郭影 通讯员 张太平 善俊峰;辽河油田西部凹陷又放异彩[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刘枫;准噶尔盆地发现整体连片岩性油气藏群[N];中国矿业报;2013年
9 周泽山;集约技术激活岩性油气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郭影 通讯员东言 国刚;辽河油田又一高产富集区崭露头角[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焕弟;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李杏莉;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与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精义;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生界岩性油气藏类型、分布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吕锡敏;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王斌婷;酒泉盆地石大凹陷岩性油气藏识别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陈启林;盐湖盆地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许书堂;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及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王宏波;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第三系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常象春;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江;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凡;南堡凹陷古近系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孙雄进;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3 杨丽;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白涛;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桂霞;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北地区岩性油气藏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庞凌云;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及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得路;济阳坳陷沙四上—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分布与沉积、沉降及构造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3年
8 郝涛;前进构造带沙四段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