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西南缘大相岭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和演化

发布时间:2021-10-17 14:00
  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变形是探讨高原向东扩展隆升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川滇构造带内主干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分析上,而对川滇构造带向东与扬子克拉通的过渡边界的构造变形研究相对薄弱。大相岭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是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交接区,也是川滇构造带到四川盆地的弥散型过渡边界,其构造变形特征迄今尚不清晰。本文综合运用野外构造解析、构造古应力场和磁组构等理论和方法,对大相岭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形成过程和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区域构造解析结果查明:大相岭构造带自南向北以石棉断裂、金坪断裂、三合-凤仪断裂和大河-青龙断裂为界,可以划分为南(石棉)、中(九襄)和北(荥经)三个主要构造带及一个外缘变形带(天全-雅安)。这些主干断裂带走向北西,主要表现为向北东方向扩展的高角度脆-韧性逆冲断裂,局部为逆冲推覆构造,且伴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其间的石棉、九襄和荥经等构造岩片主要表现为挤压缩短褶皱构造,天全-雅安外缘变形带以北北东向褶皱和南北向断鼻构造为主;荥经和天全-雅安外缘变形带发育北东-北北东向高角度右旋走滑挤压断裂,与大相岭...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西南缘大相岭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和演化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地质简图,孕震构造,远程效应,伸展变形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Wang et al., 2013; 郭正吾等, 1996; 李勇等, 2006)。随后在早侏罗世至白垩纪经历了缓慢冷却和造山后的伸展变形。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其再次被激活,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右旋挤压和向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至今仍然活跃,是藏东地区主要的孕震构造。

龙门山构造带,川滇,地质简图,构造带


硕士学位论文罗纪以后的地层,整合于下伏的扬子地块西部被动陆缘古生代浅海相t al., 2013; Nie et al., 1994; 许志琴等, 1992; 殷鸿福等, 1997),下部有底(Roger et al., 2004; Wang et al., 2007; Zhang et al., 2006)。其不同时能来自秦岭-大别造山带,华北地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西侧的义仑-祁连造山带等多个地区(Bruguier et al., 1997; Ding et al., 2013; Weis010; Zhang et al., 2008)。由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松潘甘孜大规模为多层次滑脱构造、紧闭褶皱和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并伴随大量 297 Ma 的同构造和后造山的变质和岩浆事件(Deng et al., 2012; Huanr et al., 2004, 2010; Zhang et al., 2006, 2007)。新生代以来在东西向挤压表现为向东的大规模的左旋走滑(Wilson et al., 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J]. 刘树根,邓宾,孙玮,钟勇,李智武,李金玺,姜磊.  地质科学. 2018 (01)
[2]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J]. 王海燕,高锐,卢占武,李文辉,郭华,熊小松,酆少英,李洪强,赵玉莲.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8)
[3]磁组构与构造变形[J]. 王开,贾东,罗良,董树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4]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J].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地质通报. 2016(06)
[5]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ge and tectonic-geomorphic implications[J]. Hongbo Zhe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04)
[6]On the material invariant of 110°-conjugate angle of shear bands——Reply to Gomez-Rivas and Griera(2015)[J]. ZHENG YaDong,ZHANG JinJiang,WANG T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5(12)
[7]四川洪雅联合地区芦山组地层的发现及生物组合特征[J]. 严亮,赵兵,周羽漩,李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4(03)
[8]川滇地块古新统宁蒗组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J]. 高亮,仝亚博,王恒,秦永鹏,王艳,汤怡,杨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1)
[9]中国西南思茅地体中部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陆内地壳变形特征[J]. 仝亚博,杨振宇,王恒,张旭东,安纯志,徐颖超,赵越.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1)
[10]芦山与汶川地震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深部孕震环境[J]. 郑勇,葛粲,谢祖军,YingJie YANG,熊熊,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6)

博士论文
[1]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 杨向阳.西北大学 2018
[2]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D]. 张远泽.中国地质大学 2015
[3]龙门山构造带与川滇构造带交接关系与演化研究[D]. 陈应涛.西北大学 2014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 谭锡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西南缘白垩纪—新生代磁性地层及其地质意义[D]. 申琪.西北大学 2018
[2]四川盆地南缘大凉山地区构造特征研究[D]. 赵高平.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川西南地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与成因机制[D]. 李英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4]四川盆地西南地区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动力学背景的指示[D]. 高金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川滇地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特征研究[D]. 路晓翠.山东科技大学 2011
[6]燕山期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构造特征[D]. 郭秀峰.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1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41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